从筼筜港到筼筜湖:传承历史文脉 融入现代生活
2020-08-1117:41:25来源:

从筼筜港到筼筜湖传承历史文脉01.webp.jpg

从筼筜港到筼筜湖传承历史文脉02.webp.jpg 


从筼筜港到筼筜湖传承历史文脉03.webp.jpg

筼筜湖是厦门的文化坐标。

从筼筜港到筼筜湖传承历史文脉04.webp.jpg

  1954年围海造田前的筼筜港。(资料图)


  文/陈 冬  李艳玲  图/林铭鸿


  厦门岛,筼筜湖。幽幽湖水,白鹭点点,汇聚着一座城市的历史与文化。

  “万顷筼筜水接天,夜来渔火出云烟。辉煌千点官浔外,明灭三更凤屿前。”这是清乾隆年间厦门诗人蒋国梁描绘当时“筼筜渔火”的诗作。曾经,它代表过厦门人那一股抹不去的浓浓“乡愁”。如今,蝶变为“筼筜夜色”的筼筜湖,以隽永流深的性情润泽着这座城市,成为厦门的文化坐标、“城市会客厅”。

  筼筜湖是厦门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载体之一。今天,我们回顾从筼筜港到筼筜湖的历史,她如一个默默呵护的母亲,见证着厦门的发展。


  长期海浪冲蚀 形成天然港湾


  今年77岁的叶清,是一位从事地球科学工作50多年的老科技工作者。这些年,叶老一直指导厦门工学院毕业生完成《厦门岛地理变迁系列》研究课题,其中就包括了《筼筜港的变迁》。

  “今天的筼筜湖,是1970年经人工筑堤围堵厦门岛以前的避风港、渔港——筼筜港形成的。”叶老说,凡是老厦门人,无不知道原厦门八大景之一的“筼筜渔火”。每当夜幕降临,停泊在港湾内的渔船灯光闪闪,若隐若现,勾勒出一幅星海相映的“筼筜渔火”画面。

  筼筜港原是厦门岛天然的古港湾。多年潜心研究筼筜港成因的叶老说,筼筜港——钟宅湾是一条断裂带,大致发育于距今7000万年前的中生代晚期至新生代早期。之后,破碎的断裂带长期经受海水、海浪的冲刷,日久天长,形成了港湾,即筼筜港和钟宅湾。因此,筼筜港和钟宅湾从地质构造角度属断陷港湾。


  筼筜雅名来历 三种说法并存


  筼筜港的名字从何而来?厦门文史专家彭一万在《港湾深处筑新湖》一文中介绍道,关于筼筜港的命名有三种说法。

  其一是植物说。古代,筼筜港畔种植“筼筜”,故名。“筼筜”是一种生长在水边的大竹,长可一二十米,粗达四十厘米,节长而壳薄,古代用以制作箭筒。

  其二是物形说。《海澄县志》曰:“港当汐时,中流一带,宛转纤长而末分歧,形如竹,故名筼筜。前志作圆通非是。”

  其三是地形说。筼筜港湾由厦门岛西海岸中段向东深入岛内,从地理角度称其为“弯东港”。“弯东”与“筼筜”,方音相近,也有沿用或雅化之意。

  清乾隆年间的筼筜港水面有20多平方公里,且盛产鱼虾,味道鲜美,背呈金黄色的江鱼,更是闻名遐迩。每年秋深气候转冷,水温下降,鱼群纷纷由外海游入港湾。入夜,在港中捕鱼的小船以数百计。物产丰饶的筼筜港,曾养育了一代又一代渔民。


  周边山清水秀 文化积淀深厚


  筼筜港的周边山清水秀,历史文化积淀深厚。

  “金榜钓矶”景点,佐证了唐代居士陈黯曾在金榜山北麓、筼筜港旁礁矶上垂钓。现湖明路中段那一座六层的明代古石塔,原在筼筜港中,是当年海船返航的标志,见证了筼筜港的沧海桑田。

  据考证,民族英雄郑成功曾把大批水师船舰停泊在筼筜古港。这个天然的避风坞,曾是厦门通往海内外的港口要道,码头就在江头。明末清初,福建黄檗山寺高僧隐元,就是在郑成功协助下从江头渡口出海东渡日本,江头广福寺就是当年隐元法师临行前修行和候船之处。

  厦门解放前后几年,江头与厦门第一码头之间,还有小船往来运载旅客和货物。尤其值得一提的是,1933年至1935年间,筼筜港还曾作为中国航空公司民航客机的水上机场。

  “筼筜渔火”的美景也倾倒不少诗人词家,留下了大量诗词。他们把筼筜渔火比作繁星、流萤、火焰,让后人得以领略当年的景观和情趣。


  盘活文化资源 再现“筼筜夜色”


  到了明末,厦门岛开始小规模地在筼筜港南岸浅滩填土成陆,搭建民居。清初,厦门海上对外贸易发展迅速,商业兴隆,市井繁华,不断向筼筜港南岸扩伸,到清代咸丰、同治年间,在如今的厦禾路西段出现了一大片“新填地”。

  1920年厦门开始进行近代化城市建设,改造旧街市,扩展新市区。1930年前后,相继在筼筜港南岸滩地,填筑了从毗邻第一码头的原海军造船厂起,经豆仔尾到龙船河的厦禾路西段、中段以及小学路、角尾路等纵深半公里多的陆地。抗战胜利直至解放后的20多年间,筼筜港仍有几次填筑,不过规模不大,港湾的面积逐渐缩小。

  直到20世纪70年代,一道1700米长的堤坝——西堤在港口西部建起,从此,筼筜港成为水域面积仅1.7平方公里的筼筜湖,且失去了与海洋的对流通道,生态环境恶化。

  1988年3月,在厦门工作的习近平同志主持召开“综合治理筼筜湖”专题会议,创造性地提出“依法治湖、截污处理、清淤筑岸、搞活水体、美化环境”的20字方针,为综合治理筼筜湖指明了方向。历届市委、市政府遵循这一方针对筼筜湖进行综合治理,久久为功实现筼筜湖沧桑巨变。

  筼筜湖片区作为“厦门城市会客厅”,是习近平总书记当年在厦门工作期间亲自领导并策划推动治污的生态文明实践地,“筼筜蝶变”是厦门生态文明建设成就的“缩影”。当前厦门市委、市政府正着力抓好包括“筼筜湖片区提升”在内的一批“岛内大提升”重点项目落地见效。通过对筼筜湖片区“四湖六园”系统提升的统筹谋划,形成文化、生态文明景观带,真正实现提升改造后的筼筜湖片区“水更清,景更美、魂更强”。


版权所有:中共福建省委党史研究和地方志编纂办公室 各设区市、平潭综合实验区党史方志部门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20005811号)
技术支持:东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