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毅1916年2月26日出生于厦门市的一个城市贫民家庭。少年时期,他从厦门龙山小学毕业后,以优异的成绩考入省立第十三中学(今厦门五中)。当时,多数家境贫寒的子弟都喜欢报考这所学校。因此,大多数同学都能刻苦学习,接受进步思想,积极参加革命活动。方毅是其中的佼佼者。
厦门是福建省最早传播马列主义、建团建党的地方,享有“革命摇篮”的盛誉。1928年下半年,叶飞在省立第十三中学建立了团支部。1930年1月,方毅在校内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1年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
原省立第十三中学校门 今厦门五中校门
在革命思想的影响下,省立十三中的学生积极开展反帝爱国活动。他们组织进步学生上街游行、演讲、散发传单,到英、日领事馆示威,高呼打倒帝国主义的口号。方毅是该校学生运动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之一。
马列主义的熏陶坚定了方毅的革命理想和信念,革命斗争的磨炼造就了方毅的革命意志和胆魄。在厦门从事革命活动期间,方毅曾任厦门共青团支部书记、区委书记、中心区委书记、市委宣传部长、市委书记等职。他足智多谋,敢于斗争,领导着一群朝气蓬勃、血气方刚的热血青年战斗在厦门的大街小巷。为了开展革命宣传活动,地下团组织团员和进步青年到处刷标语、发传单、搞集会。市内一些楼房的制高点,如开明戏院、新世纪,都是共青团员们散发传单的好地方。在白色恐怖下,方毅把厦门地下团划分成十几个小组,每组3人。不但组与组之间有分工,小组内部也有分工,从而使厦门地下团组织成为一个党领导下的组织严密、分工协作、威震敌胆的革命组织。
1931年冬的一天下午,在厦门中山路岗亭旁,一个学生模样的女青年正缠着岗警“问路”。此时,从侧面走来几个男同学,走在最前面的一个手拿一挂香蕉。他边走边吃,趁那女生与警察说话的时候,迅速将正在吃的香蕉涂抹在岗亭壁上,紧随其后的第二个同学很快将一张写着“打倒蒋介石卖国贼”的标语贴上,第三个同学则动作敏捷地将标语压平、贴紧,随后迅即散开,潜入行人中。离岗亭不远处,还有两个并行的彪形大汉,正密切注视周围的动静,他们就是行动小组的“保镖”。整个行动果断迅速,革命标语有如天降,使得愚笨的岗警瞠目结舌。国民党厦门警察局侦探队长胡震气得吹胡子瞪眼睛,他下令速破此案,但其手下的侦探如同无头苍蝇到处瞎撞,却一无所获。
在一个寒风呼啸的深夜,团员们又神不知鬼不觉地用油墨将“砸烂蒋介石的乌龟壳”的大标语写在大中路上。第二天,敌人发现后惊乱了手脚,但一时又难以洗掉,胡震更是火冒三丈。
厦门五中校园内的叶飞、方毅、卢嘉锡铜像
为了扑灭革命火焰,破坏地下党团组织,厦门反动当局制订了“对付共产党新决策”,策划收买革命队伍中的软弱蜕化分子叛变革命。方毅领导的厦门地下团,以厦门港思明监狱附近的“蒋氏祠堂”作为活动据点,坚持革命活动。他们化整为零,分散行动,还成立了“打狗队”,与敌人展开针锋相对的斗争。当时,有一叛徒背叛革命后逃回老家潮汕一带,后来接受国民党的派遣潜回厦门,企图破坏厦门地下党团组织。我方得知情报后,便布下除奸的罗网。一天夜晚,方毅利用厦门港小巷子纵横交错的有利地形,趁叛徒不防备,利索地将其击毙,有力地打击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嚣张气焰。当敌人知道叛徒被我方击毙,并在其身上压着“打狗队”的字条时,不得不哀叹:“共党里那个‘小红脸’真是太厉害了。”
1934年间,作为中共厦门中心市委特派员的方毅,曾多次深入福建的安溪、南安、永春、德化游击区,传达中央的指示,组织和发动安南永德边区人民和红军游击队,粉碎敌人的多次“围剿”和封锁,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为发展革命力量,坚持南方游击战,做出了突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