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学术研究 > 理论视野
浅析党史文化传承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2020-08-1017:36:00来源:

  党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在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积淀起来的一种特殊文化类型,是中国共产党人继承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积极吸纳人类先进文明的产物,它蕴涵着丰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是中国共产党和全国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党史文化具有重要的政治价值、文化价值、经济价值和德育价值。弘扬和传承党史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必然要求,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不断获取前进力量的源泉,是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重要思想保证。

  近年来,在各有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下,党史文化的传承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对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发挥了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然而,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信息传播和文化交流更加迅速而广泛,各种思想意识相互激荡,人们的价值取向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加之中国社会正处于转型的关键期,社会深层次的各种矛盾相继凸显,使得一些人的社会主义思想意识逐渐淡化,社会主义道德遭到侵蚀。同时,我们党史宣传教育工作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和亟待加强的薄弱环节,导致党史文化的传承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一、党史文化传承面临的挑战

  (一)全球化对党史文化传承的冲击和影响

  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文化交融社会出现,不同价值观、社会思维和行为取向也随之产生。信仰教育的淡化和滞后,市场经济的消极因素的刺激,西方各种文化思潮的冲击,致使一部分人缺少对中国民族文化和国家历史的认同与了解,对党和政府缺乏信任,对人生目标失去信心和执著追求,对集体主义和献身精神极度漠视,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信念发生动摇。他们崇尚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把物质利益当作唯一的追求目标。这种世俗化倾向严重地影响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使得以理想主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革命英雄主义、奉献精神等为精神旨归的党史文化面临严峻挑战,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发展变得障碍重重。如何在党史文化传承中构建和弘扬社会主流价值观,让人民群众接受、认同并信仰,这是当前党史工作面临的一大挑战。

  (二)党史文化传播内容上的趋同化与形式上的单一化影响了教育效果

  当前,党史文化的传承还存在内容单调且与现实脱节,形式过于单一、呆板,说教意味浓厚等传统德育教育的弊端。长期以来,党史宣传教育多是围绕“高、大、全”的英雄典范、凯歌高唱的战斗和热火朝天的建设等模式化内容开展,主题局限在一定的狭小空间内。存在着题材和内容简单化、情节和叙事公式化等艺术缺陷,有时甚至脱离实际一味拔高主题。同时,传播形式上的墨守成规,语言沉闷乏味,缺乏生动灵活性,这些都直接导致受教育者产生审美疲劳及抵触情绪,进而形成逆反心理。南开大学经济学院2009级学生开展了题为“90后大学生党史教育状况调查”的调研活动,在调查中,有68.8%的学生认为,“相关内容单调枯燥”是自己不愿深入学习党史知识的主要原因,63.5%的学生认为“长期以来古板的教育方式令人不感兴趣”。由此可见,传播内容和形式的陈旧单一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党史宣传教育的力度和舆论引导的有效度,这是党史文化传承中亟需解决的问题。

  (三)党史文化传播中某些“低俗化”倾向造成了不良的社会影响

  现代消费主义原则所强调的娱乐性、商业性和消遣性,使党史文化也最终难逃被“消费”、被“恶搞”的命运。部分文化工作者过度追求经济效益,为迎合一些人的猎奇心理,忽略了自身应有的“引导者”的责任,不惜歪曲历史,胡编乱造,把严肃高雅的党史文化变为荒诞不经的“戏说”,导致了党史文化传播活动中的某些“低俗化”倾向,这极大破坏了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和威信,带来极其恶劣的社会影响,同时也使得党史文化的权威性、可信度受到质疑。

  (四)对党史文化传承缺乏长期的规划和全盘的考虑

  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也是深远持久的。党史文化对人的熏陶和教育,其效果不可能朝夕之间实现。然而,当前一些地方的党史宣传教育还没有建立完善的工作体制和长效机制,一些党史宣教活动的开展仅仅是为迎合各种纪念日,作为一种政治任务来完成,既没有长期的规划和全盘的考虑,又缺乏真挚情感的投入,其结果往往是流于形式、走过场,很难达到潜移默化、持久深入的教育效果。

  二、党史文化传承的相关对策

  如何解决当前党史文化传承面临的诸多问题和挑战,更好地发挥党史文化的育人作用,其核心点就要落在党史文化的“感染力”上。要让人民群众接受和认同党史文化,其传播内容就必须能吸引人、感染人、打动人,要在“融入”与“渗透”上用心思、下工夫。也就是广泛利用党史事件、党史人物、党史纪念地、党史遗迹等党史文化资源,通过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和手法,让党史文化真正渗透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学习和工作中,把党史文化深深根植于广大人民群众的心田,以实现他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接受、认同与信仰。那么,如何才能让党史文化真正深入人心?如何让党的历史真正融入民族文化的血液里,成为整个民族的创造动力和精神源泉?这就需要我们的党史宣传教育“从狭隘的政治宣教变成文化熏陶,从强制灌输变成润物无声,从硬性说教变成软性感化”,让党史文化的传承成为一个潜移默化、耳濡目染的过程。

  (一)打造真正能够感动人的党史文化作品

  “只有让人感动的东西才可能记得住,也只有体会到党史魅力,才可能对升华感知、接受先进价值观发生作用”。因此,“党史育人工作,应遵循记忆的传播和感染规律,更多地考虑人民群众的接受可能”,打造出富有表现力和吸引力,真正能够感动人的党史文化作品。

  首先,用通俗化的语言来提升感染力。大众有自己的阅读习惯、认知特点和语言习惯,用文件式或政治教科书式艰涩枯燥的语言来传播党史文化,多少会降低读者和观众自觉接受的兴趣,弱化我们党波澜壮阔历史的感染力和吸引力。“历史学是说故事的陈述之学,它讲道理,但表达方式是寓论于史,并非以讲求哲理、规律为特色”。因此,党史宣教工作者要学会用讲故事一样娓娓道来的通俗化叙述方式来传播党的奋斗历史、塑造党的生动形象、弘扬党的优良作风、展示党的成功经验、普及党的思想理论。只有通俗易懂、深入浅出、生动活泼、图文并茂的表达方式才能产生广泛的感染力,使我们的党史文化作品可读性、趣味性更强,更接近大众、走向大众。

  其次,用大众化的视角来提升感染力。以往一些党史文化作品之所以不受欢迎,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作品中党史人物形象的僵硬化和标签化倾向,很难引起人们的共鸣。历史是鲜活的,有血有肉的、真实的东西才有生命力,也更吸引人。因此,党史文化作品要用符合寻常人的心态,实事求是地书写典型人物,从广大受众容易接受的大众化的视角来理解人物身上蕴含的时代精神和意义,客观地对待典型人物的缺点和不足,不要担心影响典型宣传的效果而刻意回避、淡化其不足。要努力发掘典型人物的人格感染力,使党史人物成为有血有肉有情有恨的真人,这样才能使其被今日的观众理解、接受和信服,进而引起广泛的情感共鸣和道德升华。如电视剧《亮剑》塑造了一位有缺点、敢爱敢恨、敢杀敢拼,忠诚中又带有几分狡诈,坦荡又有些粗鲁,极具个性的共产党员形象,让观众感受到共产党员真实而又亲切的人格魅力,播出后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成为党史题材电视剧的成功范例。

  再次,用情感化的创作来提升感染力。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胡乔木在中央党史研究室组织撰写《中国共产党历史(一卷)》时就提出:“要写出感人的场面,写出党史人物的细节,写得有声有色。”如何倾注创作者的真情实感?细节就是激起感情波澜的“石子”。创作者要善于用生动细节和典型事例来流露和传达自己的感情,让字里行间、影视场景处处贯注真情,使受众在产生强烈情感共鸣的同时增强红色记忆和红色感动。王树增的长篇纪实小说《长征》的巨大成功,在很大程度上是得益于作品所讲述的长征这一伟大壮举中的许多感人小事。作者饱含深情不惜大量笔墨来讲述那些普通战士们的故事,正是这些发生在“小人物”身上的故事,让读者的心灵受到强烈的震撼,并从这些普通战士身上获取了能滋养自己心灵的东西。

  最后,用现实化的内容来提升感染力。感动来源于生活,历史是为现实服务的。缺乏现实意义的党史文化传播无法唤起大众的注意力,引起大众心理、情感上的共鸣。因此,党史文化作品应把历史与现实结合起来,真正贴近群众生活实际,跟踪、回应群众关注关切的热点焦点问题。这样的作品才能具有强大的精神感召力,引起群众的强烈共鸣,从而为群众自觉地理解和接受,最终转化为现实的力量。让人民群众更好地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所经历的曲折和艰辛,同时也会使他们更好地把握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现实。

  (二)党史文化传播要遵循平等沟通的原则                                                                           

  社会在发展,人们的自我意识、独立意识在逐步增强,我们的党史宣传教育在态度上如果还停留在“训导”而不是“平等沟通”上,那么“无论阐释多么伟大的理论,耳提面命把观众当傻子,只会自讨没趣;无论宣扬多么巨大的成就,评功摆好把观众当孩子,只是自说自话。相信这样的政治沟通是无法达到一个政党发布、宣传、鼓动、凝聚的作用,和社会公众也无法达到真正的沟通”。

  首先,要树立服务大众的理念和富有亲和力的传播姿态。以往政治理论读物中常有的那种“拒人于千里之外”、“板起面孔训人”的说教、灌输姿态已经不适应新的时代要求。党史文化传播者要更多地将自己定位为受众平等的朋友,力求在党史知识传播、理念宣扬、事件解读过程中贯彻服务大众的理念。“媒体越是权威,越要让民众觉得其宣传的内容和方式是可亲近的,是合乎人性的”。这样才能有效地化解他们的抵触情绪,把注意力集中到传播内容上来。因此,党史宣教工作者必须放低身段,在情绪和心境上和人民群众处于同一频道,尊重他们的主体性,以平等的态度、探讨的口气,与人民群众一起看问题、出主意、想办法、谋思路、谈感受,把他们由被动的倾听者变成主动的参与者,让他们在平等、民主的气氛中接受传播内容。

  其次,要用双向、多样的交流取代单向的灌输。党史文化的传播过程其实也是一个持续进行的彼此相互适应、相互调整的过程。单向的灌输只会使受教育者的思想处于消极封闭的状态,甚至会产生逆反心理。因此,党史文化的传播也需要从“宣传时代”进入到“交流时代”,从单向的“广播式”向双向的“互播式”转变。党史宣教工作者要在与受众的交流中,及时了解接收反馈信息,以便更好地对传播内容进行调整。要多采用讨论、辩论、探讨等传播形式,让传播者与受众的关系从主动与被动变为双边互动,相互启发,共同探索,这样才能够极大地激发起受众的热情,让他们在教育过程中能动地自我学习、自我内化和自我提高。

  (三)整合传统媒介和新媒介资源,打造党史文化传播的立体传播体系

  “媒体是思想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是推广主流价值观念的主渠道”。因此,党史文化的传承也要发挥各种媒介的传播优势,形成全方位、立体化的传播体系,把党史文化渗透到人民群众的社会生活实践全过程。

  首先,传统媒体要以多种形式开发生产丰富的党史文化作品。传统媒体应发挥其覆盖面广、受众广泛的优势,加大党史文化传播的力度。广播、电视可以开办特色化的党史文化传播栏目,形成资讯类、谈话类、讲座类等各具特色的有公信力的传播品牌;报刊可以开辟专门版面进行党史文化深度报道,利用读者来信等形式打造互动交流平台;电影、电视剧作为青年一代学习、了解党史的主要途径,则可以以艺术的表现方式通俗易懂地展现党史文化,使受众受到党史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图书出版部门也要有针对性地组织编写出版更多更好的党史书籍,以满足人民群众对党史文化的浓厚兴趣,为人民群众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

  其次,互联网等新兴媒介要利用自身的技术优势,把党史文化渗透进人们的思想。互联网作为当前信息传播的主要媒体之一,越来越成为人民群众获取知识、传播信息、交流感情的重要渠道。在党史文化传播中,要充分利用现代网络媒体,加大党史宣传教育和党史知识普及力度,营造党史学习教育的浓厚氛围,让党史文化渗透进人们的思想。如建立红色网站、网上党校、党史网络专题,进行网上红色之旅,开拓网络直播、互动探讨等新产品形态,为人们了解、参与党史文化传播提供新窗口;积极占领手机、车载多媒体等阵地,开发与党史相关的生动有趣的软件、游戏,用微博、短信、微信、彩铃等形式,编发“红段子”、“红围脖”等,为群众开辟更多接触感知党史文化的渠道。

  最后,利用各类直接面向群众的公益性文化服务机构传播党史文化。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青少年宫等公益性文化服务机构也应该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开展党史图片展、读书竞赛、歌唱比赛等丰富多彩的党史文化艺术活动,为群众提供寓教于乐的各类党史文化服务,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同时,应充分利用革命遗址等党史文化资源,开展党史现场教学活动,让受教育者在特定的历史氛围和环境中感受党史文化的深厚内涵,激发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意识。

版权所有:中共福建省委党史研究和地方志编纂办公室 各设区市、平潭综合实验区党史方志部门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20005811号)
技术支持:东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