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学术研究 > 编研论述
民建厦门市委的发展及其作用
2020-08-1216:16:49来源:

1956年11月,民建厦门市委筹备委员会成立,1958年6月3日,民建厦门市委正式成立。“文革”期间,民建厦门市委停止活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恢复组织活动。

一、组织沿革

(一)历任领导机构

民建厦门市第一届委员会

1958年6月3日,召开第一次会员大会。会议通过筹委会工作报告,选举产生第一届委员会,选举委员11人,主委郭繿疆。至1962年10月,全市共有基层支部8个,会员108人。

民建厦门市第二届委员会

1962年10月12日,召开第二次会员代表大会。大会通过第一届市委的工作报告,选举产生第二届委员会,选举委员12人,主委郭繿疆。

民建厦门市第三届委员会

1980年8月20日,召开第三次会员代表大会。大会通过郭繿疆代表“两会”作的《继续前进,为‘四化’出力》的工作报告,选举产生第三届委员会,选举委员12人,主委郭繿疆。至1980年8月有会员96人。

民建厦门市第四届委员会

1985年3月16日,召开第四次会员代表大会。大会通过市工商联邵庚主委代表“两会”作的《迈开新步伐,开创新局面,为建设厦门经济特区做出新贡献》的工作报告,选举产生第四届委员会,选举委员32人(届中增补2人),主委郭繿疆。至1985年共有会员185名。

民建厦门市第五届委员会

1988年8月27日,召开第五次会员代表大会。大会通过乐鸿宜副主委所作题为《加强自身建设,增强政党意识,为加快厦门经济特区建设做出新贡献》的工作报告,选举产生第五届委员会,选举委员32人(届中增补2人),主委石景云。至1988年共有会员321名。

民建厦门市第六届委员会

1991年12月14日,召开第六次会员代表大会。大会通过石景云主委所作题为《充分发挥参政党作用,务实进取开拓前进》的工作报告,选举产生第六届委员会,选举委员32人,主委乐鸿宜。至1991年底共有会员421名。

民建厦门市第七届委员会

1996年10月24日,召开第七次会员代表大会。大会通过乐鸿宜主委所作题为《喜迎新世纪,开创工作新局面》的工作报告,选举产生第七届委员会,选举委员31人,主委吴松柏。至1995年底有会员566人。

民建厦门市第八届委员会

2001年12月12日,召开第八次会员代表大会。大会通过吴松柏主委所作题为《与时俱进求创新,奋发有为谱新篇》的工作报告,选举产生第八届委员会,选举委员32人(届中增补2人),主委郭振家。至2002年底,有会员832人。

(二)工作机构

时间届次机关设置工作委员会附属事业机构1958年6月一届组织组

宣传组

工商改造辅导组1962年10月二届秘书科

组织科

宣传科1980年8月三届1985年3月四届1988年12月五届秘书科、组宣科、咨询培训科、联络接待科(注:与工商联合署办公,称“两会”)两会工商妇女工作委员会、两会老人之家工作委员会(即:互助金工作委员会)、两会科技工作委员会(1989年)工商经济咨询服务部(1982年2月至1988年1月)、厦门工商经济咨询公司(1988年1月成立)、工商专业培训班1990年1月五届1991年11月六届1996年10月七届办公室

组宣科

咨询培训科海外联络工作委员会(1991年)、妇女工作委员会、史料工作委员会、三胞联络工作委员会、政策研究工作委员会、科技工作委员会、青年会员工作委员会厦门工商经济咨询公司、工商专业培训班、仲正审计师事务所(1995年)、仲正税务师事务所(1995年)

续表

时间届次机关设置工作委员会附属事业机构1997年3月七届2001年12月八届办公室

组织处

宣传调研处政策研究工作委员会、海外联络工作委员会、史料工作委员会(后改称理论与会史研究会)、妇女工作委员会、青年会员工作委员会、经济技术工作委员会、法律研究会(1999年1月)、老委员联络组(1996年下半年成立,2000年10月成立老年会员工作委员会后并入)厦门工商经济咨询公司、仲正审计师事务所、仲正税务师事务所(以上至2000年8月全部脱钩)、市民建职业技能培训班

(二)基层组织

1962年10月民建厦门市委成立后,设工交、百货、金融、工商家属、商业综合、外贸商业机关、老人等8个支部。1980年合并老人支部和工商家属支部为妇女支部,1984年拆分商业综合支部为综合一、二支部,成立同安支部,1986年成立厦门大学支部、工程厂支部,1987年成立圆珠笔厂支部、三资内联企业支部(1990年改称三资市区支部),拆分外贸商业支部为外贸支部和外贸公司支部,1988年成立卷烟厂支部、机化支部,1989年成立建工支部、集美综合支部,1990年成立三资湖里支部(后改称湖里区支部)、杏林支部,1991年成立电机厂支部,1992年成立集美财专支部(1999年改称集美大学支部),1993年拆分同安支部为大同支部、马巷支部,1994年成立信息支部(后并入机化支部)、文化支部,1997年成立经贸支部,2001年拆分湖里区支部为湖里一、二、三支部,2002年改电机厂支部为电力支部。1999年成立同安总支部,2001年3月成立湖里区总支部,2002年6月成立思明区总支部。

在基层组织建设中,民建厦门市委坚持“发展为了工作,在工作中发展”的基本方针,确立对基层支部“分类指导、提供服务”原则,把组织建设和思想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做到组织活动有内容,参政议政有实效,服务社会有舞台。同时做好三个抓紧:一是抓紧支部带头人和领导班子的培养,二是抓紧支部成员和支部委员会的调整和充实,三是抓紧支部活动内容和形式的制度化和规范化,建立领导定点联系基层组织制度、支部联络员制度、支部主任定期工作会议制度。

1992年,杏林支部、工程厂支部荣获民建中央授予的民建全国“先进支部”称号,4名会员荣获民建全国“优秀会员”称号;4个支部被民建福建省委评为“先进支部”,10名会员被评为“优秀会员”。1995年,电机厂支部同时荣获民建中央授予的民建全国“先进支部”称号和民建福建省委授予的“先进支部”称号,1名会员荣获民建全国“优秀会员”称号,11名会员被民建福建省委评为“优秀会员”。

二、主要工作

(一)思想教育

民建厦门市委自成立以来,在上级有关领导部门的带动和帮助下,针对中共和国家不同历史时期的政治任务和大政方针,积极开展成员的政治思想教育工作。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摸索、建立和逐步完善出一套政治思想工作机制,主要是:1.坚持依靠各级中共党委的领导,较好地处理依靠中共的领导和独立自主开展工作的关系。建立重大问题、重大活动事先向市委统战部报告制度、主动争取指导和支持;建立与区委统战部、会员较集中单位党委恳谈会制度,争取他们对会的区域性、行业性基层组织的关心和帮助,互相沟通、协调关系。2.每年以新会员读书班、骨干会员培训班、专题报告会、研讨会、座谈会等形式,以“三不”、“三自”(不打棍子、不扣帽子、不抓辫子;自己提出问题、自己分析问题、自己解决问题)为原则,在广泛深入的交流中,开展会员的政治思想教育工作。3.每隔一段时间开展一次会员思想动态调查,及时掌握会员的思想脉动,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4.积极引导会员立足本职做贡献,服务社会献爱心,使思想政治工作落到实处。

民建厦门市第一届委员会以团结工商界人士、协助政府完成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为主要任务,号召和组织会员坚决服从中共的领导,积极参加社会主义建设并推动工商业者接受社会主义改造、主动搞好合作共事关系、贡献业务专长和技术才能。第二届委员会坚持自我教育和自我改造方针,带动广大会员和所联系的工商界人士投入社会主义劳动竞赛和增产节约运动,在为国民经济发展服务的同时,协助政府推动对资改造工作。“文革”后民建厦门市委员会与市工商联合署办公(通称“两会”),大力开展形势时事和中共的有关方针政策的宣传教育,主动配合中共和政府落实统一战线的各项政策,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把“两会”工作纳入为实现全国工作着重点转移,为“四化”服务的轨道。

第四届委员会认真贯彻民建中央“四大”精神,依据自身实践总结提出了把中共的路线、方针、政策同民建具体实践结合起来的基本经验,成为民建厦门市委推动会务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并在实践中,在会内外结合上下功夫,向“结合”求民建事业的发展与创新。

中发1989〔14〕号文件发表后,民建厦门市委在文件见报当天就发出《关于认真学习〈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意见〉的通知》,指出要把认真学习宣传贯彻14号文件作为当年一段时间的重要任务,要求支部认真组织会员学习,全面领会文件精神,把学习贯彻文件精神,作为对会员进行一次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教育活动。

199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70周年,民建厦门市委组织会员认真学习江泽民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七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将民建中央主席孙起孟《正确的抉择》印发给会员,7月25日五届五次全委会通过决议,要求全体委员和各基层组织、广大会员,把学习贯彻《讲话》精神作为当前头等重要任务,以《讲话》为指针,进一步做好各项工作。史料工作委员会编印《史料汇编》第一辑于“七一”前发行,向“七一”献礼。

1991年12月23日,民建厦门市委六届一次主委办公会议做出决定,广泛发动全市民建成员学习、贯彻江泽民总书记在厦门经济特区建设1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1992年3月以来,民建厦门市委组织会员学习邓小平南巡讲话精神,通过学习,消解了部分会员对特区姓“社”还是姓“资”的疑虑,更加坚定了服务于经济建设中心的决心。1992年9月12日上午,组织收看中共十四大开幕盛况。其后,组织召开一系列的讲座、座谈、研讨活动,把学习中共十四大精神引向深入。1998年,民建厦门市委认真学习贯彻民建中央“关于深入学习邓小平理论的通知”精神,进行专门研究和部署,提出三条贯彻意见:一是把学习邓小平理论与学习中共十五大精神结合起来;二是联系民建实际,进一步加强自身素质,更好地履行职能;三是领导带头,层层推进。第七届委员会紧紧依靠中共厦门市委领导,发挥与经济界密切联系的优势,积极参加厦门经济特区改革开放与经济建设实践,履行参政党职能,荣获国家、部、省、市各种先进称号的会员有67人次。

(二)参与政治活动

1.在对资改造中发挥“有益配合”作用

1956年筹委会成立后就开始积极配合中共厦门市委、市政府开展工作。首先发动工商业者按照“公平合理、实事求是”原则进行清产核资工作;其次在人事安排上,配合做好有关人员的调查,提出建议名单;再次协助政府做好调整公私关系工作,发挥私方人员积极性;最后协助企业制定经营管理制度和服务公约,提高企业管理水平。

2.协助工商界做好思想改造工作

在中共厦门市委领导下,1956年6月成立工商界学习委员会办公室,专门组织全市工商业者有组织、有计划地学习政治理论,并邀请厦大教授和一些学者、专家及市有关领导同志组成一个讲师团,举办工商界政治讲习班、工商讲座,配合市政协创办工商界业余政治学校。

3.协助贯彻落实“五不变”(高薪不变、定息不变、安排职务不变、学衔不变、和平改造政策不变)政策

从1959年1月至10月,在工商界掀起一个为社会主义服务的热潮,市“两会”成员提出的合理化建议,被采纳4908条,其中技术革新建议1685条。

4.配合落实工商业者政策

自1979年1月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落实对民族资产阶级的若干政策的决定》发布起,至1985年3月,有10人获得平反,立案重新做结论9人;被错划右派的全获纠正;被查抄存款、扣减工资、应补发定息等基本上都已发还;“文革”期间下放农村人员均已返回并补发工资;230户被查抄财物,绝大多数已折价返还;原工商业者中重新安排企业领导职务的31人;被挤占私房全部归还的有73户,产权发还的有98户。

(三)履行参政党职能

1.参与国家事务管理

自1956年以来,部分会员当选为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担任省、市、区各级人民政府重要领导职务和担任中央、省、市各级人民政协委员。其中黄长溪曾当选为全国人大常委、全国政协常委、福建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担任过福建省副省长;林采之担任过省政府委员;先后担任厦门市副市长的有蔡衍吉、黄长溪、郭振家;当选为市人大副主任的有郭繿疆;担任过市政协副主席的有林采之、丁乃扬、郭繿疆、乐鸿宜、陈金烈等。同时,民建厦门市委领导人还通过参加“双月座谈会”,参加市政协召开的政治协商会、列席市政府全体成员会议等渠道和形式参与国家事务管理。民建厦门市委还发动会员,对有关社会经济发展规划、有关政策法规提出意见建议,参与有关论证。

2.通过政协渠道发挥作用

1990年6月,民建厦门市委率先在市政协会议上以单位名义作题为《加快厦门市引进台资工作若干建议》的发言。此后,民建厦门市委每次大会均作大会发言,分别为:1991年4月《强化综合服务功能,切实办好“三资”企业》,1992年4月《深化改革,加快国有企业转机建制步伐》,1993年11月《重返关贸总协定之后,对我国企业影响和对策建议》,1994年7月《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要做好几项基础性工作》,1995年2月《厦门应当积极创造条件,争取成为直接“三通”首选口岸》,1996年2月《加快“转型”、“二次创业”再创辉煌》,1997年2月《把握机遇,稳中求进,加快国企改革和发展步伐》,1997年12月《抓住机遇、重点突破,加快特区体制创新步伐》,1999年《面对入世,强化国有外贸的竞争力》,2000年《如何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2001年《努力提高我市对外开放的层次和水平》。

同时,民建厦门市委还通过向市政协提交单位提案,积极反映问题,建言献策。多年来,民建厦门市委的提案被市政协表彰为年度优秀提案的有:1994年度《用大力引进外资的胆识引进内资,发展内联企业》,1995年度《多渠道利用外资,加快厦门市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吁请市政府解决原工商业者被停发“附加工资”的遗留问题》,1996年度《抓好国有企业质量管理刻不容缓》、《实施蓝色计划,建设海洋强市建议》、《加大整顿建筑市场执法力度》,1997年度《国有企业法人代表的制约和监督机制亟待完善》,1998年度《关于加快农村用电管理和改革的建议》、1999年度《建议绿化岩石裸露山体》,2001年度《加强对居民住宅区餐饮娱乐业污染扰民的管理与控制》,2002年度《把厦门建成对台合作与交流的主要基地》。

1991年,民建厦门市委与其他5个民主党派市委联合提出《切实改善民主党派工作条件》的提案,所提人、财、物及改善办公条件和住房困难问题均获得解决。1992年,民建厦门市委提交的《尽快实施自由港某些政策》的提案,促成建立生产资料保税市场、设置象屿保税区及下放外资项目审批权等。1994年度民建厦门市委提交提案《用大力引进外资的胆识引进内资,发展内联企业》。市政府为此召开内联工作会议,中共厦门市委、市政府联合发出《关于加强内联工作的通知》,转发了该调研报告,出台了3个优惠政策,市人事局等有关部门在放宽内联单位调进户口、子女入学和税收优惠等方面做了具体规定。1995年,民建厦门市委提交的提案《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市场物价管理》,促成市政府出台《厦门市商品和服务实行明码标价的规定》等多项制止价格欺诈、整治流通秩序的政策措施。1997年民建厦门市委提案《国有企业法人代表的制约和监督机制亟待完善》得到市领导的高度重视,市转机建制领导小组办公室肯定“该提案提出的问题很有针对性,亦很及时,是一份很重要的提案”。1998年民建厦门市委提案《加强农村用电管理和改革》、1999年提案《建议绿化岩石裸露山体》,2000年提案《餐饮业油烟扰民非治不可》,所提意见建议均获采纳,被市委、市政府列入为民办实事项目。2002年,民建厦门市委关于《把厦门建成对台合作与交流的主要基地》的提案,促成市有关部门大力简化通关手续,加强联检大楼现代化办公手段,促进了两岸试点直航。

3.开展调查研究,反映社情民意

1981年,民建厦门市委与工商联(“两会”)报送的《关于提倡讲文明礼貌,树社会主义商业新风的建议》经福建省“两会”转送省商业厅、供销总社批转全省服务行业组织员工学习讨论,厦门市财办也将其印发全市基层商店。1982年12月15日,厦门市政府办公室在《经济动态》第7期摘编了“两会”报送的《关于恢复酱菜传统品种生产和增设供应网点》的建议,并加按语,肯定“两会”“主动提出经济咨询和当好经济工作参谋的精神和做法是值得赞扬的”,随后,又陆续摘编转发了《关于设立参茸专业人员培训基地的建议》和《关于恢复和发展我市传统名点的调查报告》。市府办在传统名点的《调查报告》批语中指出:“这篇调查报告反映的一些问题很好,所提的建议很中肯,切实可行,很有参考价值。”以后,市“两会”又向市委呈送《继续对恢复传统名点的调查》。中共厦门市委书记陆自奋于9月16日在市委办的呈报件上批示:“很好,要表扬两会。希望有更多同志关心此类事情。”

1985年10月至11月,省“两会”或以加按语,或以函转有关单位,或以呈阅件的形式,转报了厦门“两会”《关于百货零售业的调查》、《关于厦门口岸蜂蜜出口调查》、《关于乌龙茶出口的情况和问题的调查》。中共厦门市委办在《厦门特区快讯》上摘登了百货零售业调查。厦门日报也以《经济效益虽可求、社会效益不能丢》为题报道调查报告反映的千店一貌、轻服重利、小商品失宠等问题及原因分析。省“两会”在转发按语中要求各地“多搞一些像厦门两会这样的调查,从微观入手,而在宏观上着眼”。

从1986年起,市“两会”就开始对特区金融改革进行探讨,形成的材料经省“两会”汇总整理成《搞活金融市场的建议书》上报省政府。省“两会”将研讨国际银行特殊作用问题交由厦门“两会”牵头,组织泉、漳“两会”及有关专家酝酿座谈,写出8篇论文。9月2日至3日,省“两会”和厦门“两会”在厦门召开专题研讨会,分析国际银行在福建省金融改革的先导等5个作用。省市“两会”整理报送《关于国际银行在福建省经济建设中发挥特殊作用问题的探讨和建议》。胡平省长7月15日再次批示:“老金融工作者认真探讨金融改革问题,各抒己见,提出了很宝贵的建议,值得高兴。此件可发给金融改革小组诸同志参阅。”上述建议对后经国务院同意在厦门注册的合资银行到福建省内外其他城市设立分支机构,同意筹建福建省区域性银行诸项决策起到了较好的作用。

与市工商联分署办公后,民建厦门市委经过多方摸索和长期不懈努力,注重发挥群体优势和整体功能,确立参政议政工作向基层延伸、向社会延伸的目标,逐步形成和不断完善“全方位、多层面、分层次”的参政议政机制。

民建厦门市委每年确定3个重点调研课题,根据课题的调研内容、调研方向,从全体会员中选派得力人选组成课题组,在主委或副主委直接领导下开展调查研究工作。每年还确定一批一般课题,由基层支部、总支部或会员承担调研任务,同时广泛发动、支持和协助基层支部、总支部开展针对本地区、本行业的调研活动。

1990年8月,民建厦门市委召开“厦门民建为治理整顿、深化改革献计献策会”,收到各支部和个人为“双献会”撰写的论文25篇。这些咨询建议内容丰富,面广题活,针对性、可操作性较强。市各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和会员骨干90多人参加会议。新华社在《团结报》上作了专题报道。

1990年11月,民建厦门市委成立经济政策研究小组,1992年在此基础上成立政策研究工作委员会。工委会实行动态管理模式,对每一位成员提出明确的年度工作目标,对不能达到工作目标的下年度予以调整,补充新人。1990年起编印《经济咨询》,每月一期不辍,刊载调研组和会员的调研文章,发送有关部门和单位做决策参考,成为调研工作的有效载体。

第四届委员会期间,民建厦门市委“立足经济特区、着眼经济发展”,就城市规划、经济发展战略,实行自由港某些政策,改善外商投资环境,企业经济管理等重大问题撰写论文,提出咨议,参与论证,对厦门经济特区建设与发展的宏观指导和具体决策,都发挥了一定的作用。期间,在《北京经济导报》、《中国工商》、《福建日报》、《侨乡报》、《厦门日报》、《医药报》、民建福建省委编辑的《咨询与建议》以及各种内部刊物上,刊登此类咨议文章约72篇。在经济咨询活动方面,民建厦门市委与市工商联密切协作,参加了“老企业改造”、“三资企业经营管理”、“发展乡镇企业”等问题的调查研究,组织了“为振兴福建经济献计献策”、“搞活金融市场”,“发挥合资银行在我省经济建设中的特殊作用”、“厦门经济特区工业发展战略”等一系列新课题的研讨会、论证会、咨议会和学术交流会。1992年,民建厦门市委举办“为‘质量、品种、效益年’献计出力活动”,并表彰了16位积极分子。

1994年12月,民建厦门市委为落实江泽民总书记视察厦门讲话精神,发动广大会员大搞调查研究,为中共厦门市委、市政府提供决策参考,召开“再创特区新优势调研会”。中共厦门市委统战部部长陈耀中及有关部门领导同志参加了调研会,24名会员提交了书面论文。会上提出的“必须跳出厦门看厦门”的观点,很快被各方面所接受。

1995年,在市民主党派、人民团体参政议政为经济建设服务总结表彰大会上,民建厦门市委获得先进单位称号,《关于国有企业管理现状的调查报告》获得优秀论文奖,《厦门市副食品市场的调研报告》、《厦门台商投资区的现状、问题和对策》获得表扬奖。1998年12月,民建厦门市委被中共厦门市委统战部评为“1997~1998年调研工作先进集体”,《把握机遇,稳中求进,加快国企改革和发展步伐》获优秀调研文章一等奖,《从香港回归看两岸直接“三通”》、《世纪之交台商投资大陆趋向预测》获二等奖。在中共厦门市委统战部组织的“1998~2001年统战系统优秀调研成果评选”中,民建厦门市委《关于探讨中小企业改革与发展新路子的对策和建议》获二等奖,《把握厦门港发展的历史机遇,加快以港立市步伐》获三等奖。

呈阅件

民建厦门市委采取报送《呈阅件》的形式,把参政议政和民主监督结合起来,就重大问题或敏感问题向中共厦门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同志直接反映情况、提出建议。如:1993年3月报送的《关于商粮供改制组建集团公司中情况和问题的反映》,指出在市商粮供体制改革实施过程中组建集团公司时要防止搞“翻牌公司”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建议,张宗绪、何立峰副市长在呈阅件上做了批示,有关部门为此召开座谈会,开展调查研究,并采取了相应措施。1993年9月20日呈交的《关于整治厦门火车站北站管理秩序的建议》,反映厦门火车站北站长期管理不善、秩序混乱,权钱交易、野蛮装卸和盗窃货物、敲诈勒索问题严重,建议整顿厦门火车站北站的管理秩序,以保障厦门市货运枢纽的畅通。市长洪永世亲自过问,批转市经委、厦门火车站督办。各有关部门迅速行动起来,成立了整治工作组,自9月28日起,工作组连续作战,召开中共党委会议、干部会议和群众大会,查问题、正风气,公开处理各种违章违法事件,制定和推行《整治厦门北站货运秩序措施》13条,并成立了路风管委会,引起很大震动。10月14日,铁路系统四位领导同志亲临民建厦门市委机关,介绍厦门火车站近来整治路风及北站管理秩序的具体工作进展情况。市纪委也派交通处长前来征询意见。1999年3月28日呈交的《整顿东部环岛路环境的建议》,指出东部环岛路的乱象及其背后所隐藏的当地村委会的肆意违规和某些政府部门的不作为。中共厦门市委领导在《呈阅件》上作了批示,并赞誉民建厦门市委“拳拳之心,跃然纸上”。有关部门就此组织专门调查组进行深入调查,但由于种种原因,整治工作在1999年未能取得实质性的进展。2000年,新到任的中共厦门市委副书记张昌平亲自挂帅,雷厉风行地抓整治工作,提出明确的整治目标,责成有关部门限期完成。很快地,沙滩上的违章建筑被拆除,无证摊贩被取缔,与旅游环境相配套的经营场所焕然一新,整洁有序,厦门人民终于又得到了东部环岛路的一方净土。2001年3月2日呈交的《建议新规划的文曾路的路基走向做适当修改》,建议文曾路规划绕道支线,并提出具体的线型方案。朱亚衍市长在《呈阅件》上作了批示,市计委主任徐模亲自召集规划局、交通委、公路局、工程咨询中心等相关单位和有关领导,实地勘察,认真研究,并于3月22日向朱市长提交一份处理意见,建议采用绕道支线方案获得同意,此方案节约了建设资金4000万元。“议政周”和信息工作

1992年,民建厦门市委借鉴兄弟民建组织的做法,倡议并大力推动“议政周”活动。在每年的市人大、政协会议前和国庆节后,集中一段时间发动广大会员,针对中共厦门市委、市政府确定的年度工作思路、工作重心,以及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立足本职,结合各自专业,反映问题,献计献策,并提出“人人议大事,一人献一计”的口号。“议政周”活动经中共厦门市委统战部推广,在厦门市各民主党派中间广泛开展起来,有力地推动了民主党派的反映社情民意和参政议政工作。《盋望新闻周刊》2003年第17期发表新华社厦门支社社长卢志勇撰写的《“议政周”为厦门政坛注新风》一文,对此作了报道和肯定。

1996年和1997年,民建厦门市委被市政协评为“信息工作先进单位”,1997年被民建中央评为“反映社情民意工作先进单位”,1999年被中共厦门市委统战部评为“信息工作先进单位”,2000年和2001年度被市政协评为信息工作先进单位一等奖。

4.履行民主监督职能

民建厦门市委成立后,积极参加各级人大、政协的其他政治活动,通过人大、政协会议等途径,发挥民主监督职能。1985年中共厦门市委整党期间,民建厦门市委和市工商联领导,应邀参加两次座谈会,会上提出有的中共基层组织软弱涣散,有些基层干部作风不正,脱离群众,一些党员以权谋私造成不良影响。此后,又在市场物价、税务、行政性收费等问题上提出批语建议,受到领导重视。

据1989年12月底统计,当时民建厦门市委365名会员中,有全国政协委员1人,省人大代表、省政协委员6人;市人大代表6人;区、县人大代表6人,区、县政协委员26人,其中副主席2人、常委6人。

民建会员中历任市人大代表(第一至第十二届)共141人次,任人民委员会委员、常委16人次,郭繿疆连任第八、第九届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市政协委员(第一至第十届,含特邀)244人次,任常委59人次,任副主席10人次,任副秘书长5人次。

中共厦门〔1989〕14号文件发表后,民建厦门市委本着与中国共产党风雨同舟、荣辱与共的精神,推荐一些领导和会员骨干担任市特邀(约)人员14人次。他们在市纪委、纠风办领导下,积极参与纠风、行风评议、执法监督、反腐倡廉活动。在各种会议上揭发问题,提出批评,对治理整顿、深化改革等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如1997年胡里山炮台露天卡拉OK扰民问题、厦大公交车停车场出租问题的解决,民建特邀(约)人员都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2002年4月,黄建国被市政协授予“优秀特邀监督员”光荣称号。

(四)服务社会

1.海外联络

据1979年和1980年两次调查,当时的市“两会”成员中有海外关系的占72%,在执委中占93%,这些海外关系户遍布世界各地,主要分布在东南亚各国和港澳台地区。民建厦门市委充分发挥这一优势,从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海外联络工作重点主要是协助政府落实对“三胞”及其在大陆亲友的各项政策,通过会员扩大宣传,打消海外人士的疑虑,调动其积极性,进而促进厦门与海外的经济联系、促成海外人士对厦投资。

1980年,会员郭永义以福建省机械考察团成员身份赴港,与港商及通过港商与台商达成转销糖机部件及加工汽船零部件的协议,总金额400万港元。1984年,老会员曾华檀鼓励其子曾琦来厦投资创办的厦门永泰电子公司正式投产,成为厦门特区早期的两家独资企业之一。同期,“两会”促成引进并协助筹建的侨资独办企业“侨利食品厂”顺利开工。在“两会”的促成和协助下,厦门花边有限公司、东南铝业有限公司、民谊有限公司、厦盛小巴士公司、厦华电子等一批三资企业在厦创办。据不完全统计,1985年至1986年两年间,经市“两会”组织热情引介,外商与厦门有关单位签约并履行合同的项目有12个,投资额约6870万美元。

1989年“六·四”政治风波后,开展海外联络工作面临新情况、新困难。民建厦门市委召开会议研究对策,提出发动会员通过各种渠道,向海外亲友做好释疑解惑工作。当时即有民建厦门市委在港会员陈金烈率台商15人,分3批来厦洽谈,其中有两家在“六·四”后即被批准设厂。这次洽谈促成了杏林台商投资区的建设,造成较好的政治影响和社会效应。

从上世纪90年代起,民建厦门市委的海外联络工作面临一些新问题、新困难,对此,民建厦门市委主要做了如下工作:1.建立新的窗口。主动利用和创造各种条件与机会,加强与海外经济界人士的联系。如与旅美闽南同乡联谊会、台湾中华文化交流协会、澳门福建同乡会等海外华人社团建立窗口联系关系;利用领导人出访机会扩大海外交往,巩固和发展与外商投资者交友制度;协助做好厦门三资企业的增资工作。民建厦门市委于1996年创办了审计师事务所和税务师事务所,建立了245家客户关系,大部分为三资企业,通过为三资企业提供财税服务,在服务中加强联络,对一些三资企业的增资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2.加强横向联合。民建组织与会员的海外关系错综复杂,互有牵连。为此民建厦门市委加强了同有关社团和个人的信息联络,逐步做到优势互补、互相沟通和互相支持,取得了一定效益。3.做政治文章,促经济效益。1994年,民建厦门市委率先组团访问香港,通过接触与了解,完成两篇关于港人心态、香港政党活动问题的调查报告,报送中央,受到重视和好评。1997年,推动会员引进房地产开发、观光农业等投资项目6个,投资总额折合人民币2.15亿元。早在我国对港澳恢复行使主权前夕,民建厦门市委即充分利用会员与港澳联系的优势,做了大量宣传政策、释疑解惑的工作,由此加强了同港澳经济界人士的感情,在推进香港、澳门平稳过渡、促进祖国和平统一上做了不少文章,也为进一步吸引港澳投资创造了条件。4.强化基础性工作。经过几年来的努力,民建逐步建立起海外联络工作档案资料和工作网络,及时收集各种动态信息,同时与旅居海外的会员建立起联系制度。1991年起成立了“海外联络工作委员会”(后改称“三胞联络工作委员会”),集中力量做大、做好文章。民建会员在经济活动中与港澳台及海外商户保持着大量的业务联系,他们在商业平台上默默无闻地做了大量的宣传、联系、沟通工作。5.加强专题调研,反映情况和问题,提供政府决策参考。充分发挥会员的专业优势,在厦台、闽台经济合作与交流课题上深入调研、建言献策。多年来,民建厦门市委每年都把“发挥厦门对台优势,促进两岸经贸合作交流”列入市委会重点调研课题。1998年至1999年间,厦大统战部组织7人调研组承担省委统战部《福建建设“海峡西岸繁荣带”的战略问题研究》课题,民建厦大支部蒋细定、徐楚炫、李非、薛雄志、戴淑庚等5人参加并发挥主要作用,圆满完成调研任务,获得省领导的关注和赞许。

2.工商咨询培训服务

上世纪80年代初,恢复活动的民建厦门市委与市工商联积极开展经济咨询服务,组织会员中的老商业工作者,亲上柜台传帮带,为厦门市国有商业企业培训培养了一批商业销售骨干。结合咨询调研工作,“两会”挖掘、整理有关厦门工商史料,于1983年起与厦门人民广播电台合办“工商史话”专栏,先后播放100多篇,15万字。1988年1月成立“厦门市工商经济咨询公司”,下设经济咨询、工商信息、智力开发等部,提出“关于恢复经纪市场”的建议受到市政府的重视,在市政府批准下,于1984年4月在公司内设立厦门市首家综合性“经纪交易服务所”。1989年4月民建厦门市委成立科技委员会,公司内相应设立科技咨询部,协助“两会”及有关部门做好穿针引线工作。1990年1月“两会”分署办公,公司由民建厦门市委管理,商品中介业务结束,转入为外商投资、房地产中介、企业技术改造等提供咨询服务,并为会员服务社会提供舞台。1991年12月31日,民建厦门市委召集咨询座谈会,为市粮食系统开办金谷商场提供咨询意见。

1983年,民建厦门市委与市工商联从特区发展实际出发,本着“急社会之所急,补社会之所缺”的原则,开始开办各种类型的工商专业技能培训班,逐步创出“小、活、联、实”的办学特色。“小”即小型、短期;“活”即适应需要,灵活多样;“联”即走联合办学之路;“实”即注重实际,讲求实效。培训班先后开办过商业会计、私营企业会计、外资企业会计、会计证考核培训,珠算定级培训,劳务输出上岗培训,柜台英语、日语、广东话、营销知识和职业道德培训,收录机及彩电维修等培训。1997年为配合再就业工程方案的实施,与市劳动局再就业服务中心联合举办初级电工、家电维修培训班。自1990年民建厦门市委与市工商联分署办公以来,培训班由民建厦门市委独自开办,共开设110班次,培训4217人次。1991年,民建厦门市委还与杏林区劳动局、劳务公司联合兴办会计培训班。

1986年初,民建厦门市委与市工商联联合创办北京经济函授大学厦门分校,设“经济管理”与“贸易经济”两个专业。“两会”分署办公后由民建厦门市委单独承办,分校共办5届,招收学员2467人,毕业2100人。

3.扶贫济困

民建厦门市委及其各基层组织和广大会员,热心社会公益,积极扶贫济困,据粗略统计,捐资捐物总额在千万元左右。会员中的民营企业家中盛粮油有限公司董事长黄文传累计捐助额超过400万元。洋江蚝油有限公司董事长林国发在做大做强企业的同时,带领全村村民共同走上富裕路,公司所在的琼头村从原先的贫困村发展成同安东部“第一村”。

部分会员积极动员海外亲友在国内设立奖教奖学基金、捐助捐建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会员黄渊泽、施伯辉荣获市“1994年重教奖”。

同安莲花镇淡溪小学是民建厦门市委定点教育扶贫单位,1996年民建厦门市委捐助1440元并资助6名贫困生完成九年义务教育。1996年8月捐助龙岩洪灾,民建机关捐款2640元,捐献衣物123件。

1996年9月,市政府表彰厦门市1994~1995年“捐资兴学尊师重教”模范(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民建厦门市委会员单位荣滨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荣获单位捐资兴学尊师重教铜质奖章,会员陈金烈、杨东红荣获个人捐资兴学尊师重教铜质奖章。

1998年,民建厦门市委组织会员向闽北洪灾灾区捐款近10万元(不含会员企业),捐献衣物1400多件。2000年,民建厦门市委捐助5万元,帮助福建省松溪县渭田中学盖起一栋教学楼,命名为“民建楼”。多年来,会员与松溪县、本市同安区的贫困学生“结对子”帮扶的达187人。

2000年12月,民建厦门市委荣获民建中央授予的民建“全国先进集体”称号。

承编单位:民建厦门市委

撰稿:陈云鹤

版权所有:中共福建省委党史研究和地方志编纂办公室 各设区市、平潭综合实验区党史方志部门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20005811号)
技术支持:东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