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续祖先开拓精神,展现曾厝垵新魅力

昔日小小渔村 今日网红景点

2020-08-1217:49:55来源:志书工作处



地方文化0601.webp.jpg



昔日小小渔村 今日网红景点0602.webp.jpg




 昔日小小渔村 今日网红景点0603.webp.jpg

 昔日小渔村已变成厦门的网红景点。


昔日小小渔村 今日网红景点0604.webp.jpg

20世纪90年代的曾厝垵海滨。(朱清福 摄)


  这已经是希雅第三次来到曾厝垵了,住在北京的她,很喜欢这个小渔村。她说,这里的一砖一瓦都沉淀着历史韵味,红砖古厝、南洋风格的“番仔楼”,背后都有一段故事,人和物让她感受到家的归属感和亲切感。

  在过去,曾厝垵人或业渔,或经商,这里是过往有名的渔村,又是当下闻名遐迩的侨乡。后来,随着军事设置迅速增加,曾厝垵成了名副其实的前线。2000年,环岛路开通,交通因此而便利,傍海而居的小渔村迎来了更多的游客。随着2006年厦门岛内宣告全面退渔,大批文艺青年及“穷游”背包客涌入,并以此为据点给这个小渔村染上了不一样的色彩。

  如今,城中村改造的新模式,百年渔村保存了淳朴厚道的民风,焕发出新的魅力。


自古以来就是

胜地和战略要塞


  曾厝垵自古以来就是一处胜地、战略要塞,身份在港口和战略要塞之间不断转换。

  在“同文书库”系列之《曾厝垵村史》中提到,从考古挖掘的遗迹——一件扁平石锛和一件石凿残段可知,曾厝垵在商周时期已有人类活动。1915年思明县分为城区和郊区禾山,郊区禾山实行保甲制,分为26个保,曾厝垵片区为曾溪保。李氏与曾氏是较早开发曾厝垵的两个家族,除此之外,元明清三代还有诸多姓氏迁入曾厝垵,加速推进该区域发展。


昔日小小渔村 今日网红景点0605.webp.jpg

民国时期曾厝垵渔民捕魚。(陈亚元  收藏)


  曾厝垵面前是宽阔的海湾,历史上,这是船只停泊候风的重要湾澳,古时这一带也称作曾厝湾、曾家澳、曾厝垵澳等。优良的地理位置、便利的海上交通,对商渔船出海、政府的管理以及海上防卫都有着重要作用。《鹭江志》载:“曾厝垵,在厦门尽南,西扼海门,南对太武,东制二担,浯屿之冲,沙地宽平,湾澳稍稳,可驻大军。”

  然而,曾厝垵被大山包围,陆上交通十分不便。据李氏族人回忆,李氏宗祠前原有一条小河直通厦门湾,先辈们大都坐小船到海边,而后到厦门市区,从陆上到厦门城内还需翻山越岭。


昔日小小渔村 今日网红景点0606.webp.jpg

“国办路”石碑。


  20世纪20年代中期,厦门掀起了公路建设热潮,曾厝垵路就是其中一条。这条路由华侨曾国办先生捐助,亦称“国办路”,修建于1927年,从镇北关(今厦门大学白城附近)至曾厝垵,全长2.34千米,路宽7.2米,与市区到厦门大学的公路对接。今天,在曾厝垵国办街入口处还立着一块“国办路”石碑,记述当时整条路的修建过程及主事者曾国办的伟绩。

  随后,曾厝垵路继续向外延伸,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厦门对经过曾厝垵的战备路(环岛路前身)进行改建。如今,曾厝垵对外交通的重要干线除了环岛路,还有环岛干道、龙虎山路和文屏路。



昔日小小渔村 今日网红景点0607.webp.jpg

曾厝垵机场。(陈亚元  收藏)


  曾厝垵还是军事要冲,辛亥革命后,国民党的海军航空处和飞机场就在这里。它见证过日军大肆烧杀抢掠、两岸紧张对峙,也见证过跨洲飞行第一人陈文麟的壮举。1929年,陈文麟从英国驾机途经10多个国家飞行1.5万公里后,降落在曾厝垵军用机场。


深厚文化积淀养育出名人


  随着时光的流逝,人们似乎渐渐淡忘了曾厝垵历史上鲜活的人和事。其实,曾厝垵深厚的文化积淀,恰恰离不开那些在历史长河中留下印记的人,包括前往南洋经商、创业的华侨。

  过去,曾厝垵人的生计主要依赖农业、渔业。经商,则是曾厝垵人谋生的另一种方式。明清时期,厦门商风正盛,清康熙收复台湾后,设置闽海关,从此厦门成为通洋正口,是最早的闽台对渡口岸。从族谱资料可知,曾厝垵的李氏家族经商之人多从事海上贸易,这与闽南海商兴盛之特点相符,他们于谋生之外更求厚利回报。



昔日小小渔村 今日网红景点0608.webp.jpg

1932年华侨银行陈延谦给曾国办的信。(陈亚元  收藏)


  作为曾厝垵的大族,曾氏人丁兴旺,从地方志等资料可知,曾家在清代以来出了多位大商人,他们产业颇丰,又乐善好施,因而青史流芳。民国《厦门市志》和《厦门市志》(2004年版)有曾文杨、曾国办、曾国聪的事迹,又据一些文史资料和名人传略可知,较为出名的曾家商人还有曾举荐、曾江水、曾国裕、曾国明、曾华檀、曾琦等。他们涉足火药、橡胶、房地产、基础设施建设、娱乐等行业,都是当时商业界的翘楚。

  这些因海外贸易而致富的乡亲并没有忘记自己的故乡,他们回馈桑梓,于20世纪从事厦门的市政建设和村里文化景观的修复与倡建,其中就包括修建红砖大厝和中西合璧的番仔楼。他们还重视族人的教育,于1911年创立曾厝垵小学,实行免费教育。


昔日小小渔村 今日网红景点0609.webp.jpg

侨师毕业证书。(陈亚元  收藏)


  值得一提的是,著名爱国华侨陈嘉庚先生在长汀创办的国立第一侨民师范学校(简称“侨师”),于1946年2月迁至曾厝垵,继续教学。当时所收学生多为家境贫苦而资质聪颖的优秀子弟,这些人不断追求民主、自由,后来发展成为当地反对蒋介石独裁统治的主要力量。1949年7月,侨师被强令停办,虽然办校历史只有8年,但为厦门留下了宝贵的教育财产——侨师附属的两所学校“国立第一侨民师范学校附属小学”和“国立侨师附小幼儿园”,后发展为厦门实验小学和厦门市第一幼儿园。侨师更大的历史贡献在于其创办的多所夜校,把革命火种撒播在广大农民心中。从1948年冬到1949年7月,先后秘密发展19位夜校农民学员入党,还成立了党的农民支部。后来,这些农民党员为迎接厦门解放、建立新中国做出了贡献。

  如今的曾厝垵,向善早已成为一种社会风气。村民们争相捐助,将先辈们留下的宫观寺院、祠堂、家庙修葺一新,树立自己知恩图报的感恩观,崇尚贤能、追求奉献的价值观和积极向上、努力作为的人生观。


从渔村蜕变为文青创业热土


  在厦门经济特区成立之初,曾厝垵还是一个处于城市与农村夹缝中的城中村,依旧维持着传统渔村生活。彼时的曾厝垵矮屋错杂,猪圈纵横,时时混杂鱼腥味与旱厕里散发的恶臭。随着厦门城市化的推进和产业转型的加速,曾厝垵的种植业、家庭养殖业和渔业相继在政府的引导下退出历史舞台,经过精心规划,曾厝垵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文教、疗养、旅游等高附加值产业逐步发展,也吸引了来自海内外的各种门类艺术家聚集于此,小渔村的文艺风情越来越浓厚。

  社区产业结构的改造、社区自治体制的建立以及机制与发展的良性自生循环,使得传统与现代在这个小渔村交融。现在的曾厝垵,已华丽蜕变为“中国最文艺渔村”,受到人们的青睐。


【延伸阅读】

 “曾厝垵”地名由来


  曾厝垵之地名源于宋末元初的曾处安,1271年元朝建立后不断派兵追剿南宋势力,曾厝垵曾家始祖曾光绰避乱至嘉禾里,将其栖身之地取名为曾处安,寓意处之得安。此有两条证据可佐,一据厦门新垵《邱曾氏族谱》的记载,光绰公五世孙迁荣公(曾明)入赘到新垵邱家,作为新垵曾姓的开基祖,后世子孙以“邱曾”联姓,奉光绰公为开基始祖。现曾厝垵《曾氏族谱》已散佚,新垵《邱曾氏族谱》有光绰公迁入曾厝垵,并把该地叫“曾处安”的记载。二据村中《拥湖宫碑记》有记载。曾处安从何时转变至曾厝垵已实难考。


版权所有:中共福建省委党史研究和地方志编纂办公室 各设区市、平潭综合实验区党史方志部门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20005811号)
技术支持:东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