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市区概况 > 地名文化
老厦门趴趴走之厦禾片区
2020-08-1315:04:03来源:

厦门老市区厦禾片区属思明区鹭江街道双莲池社区辖区。范围东至故宫路,南至大同路,西至思明北路,北至厦禾路。取名原由是片区厦禾路南侧,原开元区厦禾街道大部分辖区。

▲厦禾片区街巷、经典、及本文路线(《老厦门街巷手绘地图》)

浮屿

厦门老地名,位于思明北路与厦禾路交汇处,现亦称“思北路口”。浮屿原是筼筜港中一岛屿,后与陆地连为一起。早年的浮屿已是厦门最繁忙的水陆联运港口,明末清初发展成对外贸易口岸。民国时期成为厦门的交通脉络,厦禾路、思明北路、开元路等新建的马路在浮屿交汇。曾经地标性的建筑“开明戏院”、“消闲别墅(后为厦门市少儿图书馆)”皆位于浮屿。旧城改造后浮屿的面貌发生的巨大的变化,如今的浮屿已是高楼林立,车水马龙。但是曾经厦门最经典的建筑在城市建设中消失,也令人感到十分惋惜。

▲民国时期的浮屿已是一番热闹的景象

▲90年代拆迁前的浮屿

▲如今的浮屿高楼林立,车水马龙

不单单是浮屿,纵观厦禾片区的街巷名,你会发现不少海边的遗迹。海岸街,位于筼筜港旁;后海墘巷,一条从筼筜港分出的支流经过于此;以及打索埕,曾经是打造船舶绳缆的场地。可见在现在的六中一带古时已经是海边了。后来经历了不断的填海建设,如今这里已经是城市的中心,看不到任何水的迹象了。

▲打索埕巷街景

▲后海墘巷街景

走在后海墘上,可见一隘门上刻有“民国九年泰安街”几个字(后“泰”简化为“太”。隘门下的通道就是太安街。如今的太安街是一条阴暗的小巷,没有商业,只有几户人家。但是据说在民国时期,这里可是厦门最热闹的街市之一。

▲太安街入口隘门

五湖茶室

太安街的另一头通往大同路,路口有一茶室,没有招牌,但老厦门人都称它为五湖茶室。如今像这样的传统茶室在厦门不多见。三两个人围坐在一张低矮的茶桌仔,坐在磨得黑亮的竹椅。在呈现岁月痕迹累积茶垢的茶壶中沏上一壶一枝春,点上一份盐梅糕、脆口酥或贡糖,呷茶很厦门很市井。

▲老厦门茶客

▲老厦门茶与茶配

大同太安街口的一块路牌也很有意思,路牌上“太安街”三个字是用传统的美术字喷绘而成。这种风格的路牌如今在厦门已十分罕见,估计是80年代遗留下来的。

▲太安街老路牌

厦禾片区,原本靠海,又毗邻闹市,所以你会发现与宫庙相关的街巷特别多,比如福茂宫街、养真宫街、内武庙街等等。说明以前这里是个宗教气氛浓厚。现在,大部分宫庙由于城市的建设或者人为的破坏已经不存在了,仍然保留的还有养真宫、内武庙两座。

▲养真宫街与福茂宫街

养真宫

在思明区养真宫街32号,内武庙居士林之右,又称“先祖宫”。宫始建明万历十七年(1589),原祀保生大帝吴真人和妈祖。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曾经重修。光绪二十二年(1896),厦门“了闲社”董事聘请漳州南山寺僧佛乘和尚来宫住持,佛乘和尚进住后将大殿原祀吴真人及妈祖神像移进后院,改神殿为佛殿,供华严三圣和观音菩萨。后“了闲社”董事提出意见,要求在殿前塑奉吕先祖(纯阳)神像,以为他们扶乩活动之用。民国初年,宫由佛乘和尚弟子转道和尚继任住持。因养真宫香火收入丰厚,遂同时列为漳州南山寺和泉州开元寺下院,把每月收入所得分为三份,一份供住宫日常费用,另两份分别上交南山、开元两寺,作为斋粮之需。此后养真宫便成为喝云派下子孙相承的下院。由开元、南山两寺各派僧人住持。

建国后,1958年厦门并寺,养真宫住僧又集中到南普陀寺,宫被当地街道占用。“文化大革命”中宫内诸佛菩萨圣像及法器均被毁坏。1987年由佛教协会回收产权,并拨给佛教居士林为林址,但仍为当地幼儿园借用。1990年幼儿园撤出,由居士林进住。1995年市佛教协会指派僧人能元法师进住,改拨内武庙作为居士林新林址。1997年能元法师对宫殿楼舍重修扩建,并在前殿后增建一三层后殿楼堂。1996年改称能仁寺,至2000年重新扩建完工,2002年举行了落成开光大典。

内武庙

内武庙在思明区内武庙街32号,坐西北向东南。庙肇建于明洪武年间(1368—1398)。万历年间(1573—1620)一度重建。清道光年间(1821—1850)僧心明住庙。“文革”中庙被工厂占用,殿堂神像及各种设施均被毁坏。1997年,厦门市宗教局与佛教协会拨内武庙为居士林林院基地。并于1997年年底动工翻修前殿。前殿翻修后,又于殿后新建四层楼苑,总建筑面积1000平方米,于1999年竣工。

▲内武庙

从内武庙要通往四季花园要经过一条窄的只能一个人通过的巷子。巷口有一块石敢当,上刻有“南无阿弥托佛”几个字,字迹清晰。

▲双莲池石敢当

四季花园

双莲池街58号又称四季花园,建于1933年,占地2亩。原主人禾山人张宝镜开设“义和成茶行”起开始发家,1933年张宝镜回厦门,选择背靠山岗的双莲池畔,建造一座带有大花园的高台三层西式别墅。其规模在当年厦门岛屈指可数。院子内由主楼、裙楼、平房及花园组成。主楼高3层,裙楼高2层,平房高1层,共有房间约30间。现为私人住宅,虽长久失修,但风韵尚存。

▲四季花园老宅

朝天宫

大同路上原来还有一座历史悠久的、非常有名的朝天宫,它的位置约在现在的大同路392号一带。朝天宫为妈祖宫。清代道光年间成书的《厦门志》,还刊刻了宫庙的图像。图像中的的朝天宫规模宏大,共有五殿,还有一处偏殿。据说朝天宫的妈祖,还曾经帮助施琅平定台湾,因而受到清朝皇帝的敕封,雍正皇帝还亲自书写了“神昭海表”的匾额。可惜文革期间,朝天宫毁于一旦。如今边上仍然由民间自发营建了一个朝天宫,延续着老厦门人对妈祖的供奉。

▲朝天宫大门

▲朝天宫庙宇

继续上行,走到大同路、思明东路、新华路、故宫路的四岔路口,可见一基督教的教堂。这个就是因为霞溪路改造而搬迁过来的福音堂。

▲大同路上段

福音堂

福音堂的前身为基督教霞溪堂,原在霞溪路24号。1907年,郭子颖在厦门租当地民房为会所,建立教会。1914年,教会在霞溪路购得一座古祠堂作为聚会所。1930年,教会将旧聚会所拆除,于1934年在原址建成面积四百多平方米的两层礼拜堂。2006年底,厦门进行旧城改造,教堂迁建至思明东路。新堂2007年6月竣工,建筑面积1335平方米。新堂主体有三层,加上钟楼共五层。礼拜厅设在三楼,坐席450个。一、二层则为教会办公及举行各项活动的场所。

▲思东路口旧貌,右侧的平房为现福音堂址

▲福音堂

福音堂正对着是故宫路,这里的故宫并非北京的故宫。据说此路因烧灰宫得名,慈济宫、围仔内为其旧时俗称。解放后改名故宫路。

▲故宫路街景

新世界娱乐场遗址

新世界遗址位于故宫路和厦禾路的交会处,由房地产资本家汪昌庆投资兴建,1932年开业。仿照上海大世界,新世界内设京戏、闽班、台湾戏、有声电影等表演,是民国中期厦门有名的娱乐场所新世界。抗战胜利后改作省立医院使用。解放后成为厦门感光厂用地。不知何故,到感光厂时代,塔楼的外墙被拆除,仅剩框架。但那个框架式的建筑却成为厦禾路上的一个地标,只要在厦禾路上看到一个“高出一头”的框架式塔形建筑,就知道它是厦门感光厂。后来感光厂搬迁,建筑也被拆除,旧址现建起了故宫裕景高层住宅楼。

▲1930年代新世界旧影

▲1946年7月福建省立医院从南平迁至厦门,接管厦门市立医院,改称福建省立厦门医院。院址为厦禾路新世界。

▲1990年代厦门感光厂

▲如今新世界旧址已建起了高层住宅区

  本文出自《厦门手绘地图》微信。除特别说明外,由映派传媒撰文、配图。

版权所有:中共福建省委党史研究和地方志编纂办公室 各设区市、平潭综合实验区党史方志部门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20005811号)
技术支持:东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