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市区概况 > 地名文化
老厦门趴趴走之百家村片区
2020-08-1315:12:08来源:

百家村由来

 

百家村是厦门老城区中具足轻重的一个片区,位于中山公园以东,面积约0.4平方公里。百家村原为农田,旧名深田内。当时溪流交错,池塘相连,阡陌纵横,引来白鹤岭上白鹭飞入水田觅食。清、民时期厦门“二十四景”中的“白鹤下田”,指得便是百家村一带。 1927年,为兴建厦门第一座公园--中山公园,原公园片区的124家住户自愿迁往此处,为构建中山公园腾出空地,故名“百家村”。百家村的发展亦由此开始。百家村是厦门民国年代规划且得到实施的几个新区之一,也是至今保留较为完整的一个老街区,内遍布着众多的风貌建筑,散发着浓厚的市井文化气息。

▲“白鹤下田”景致早已消逝,仅留下人工景观

▲1938年百家村片区的路网与今天相比变化不大

百家村地理

百家村片区老街的范围北至白鹤岭,西至公园东路,东至文园路,南至虎园路。片区街道多以政治、伦理、美词命名,也有反应古代地貌的地名(如深田、蓼花)。其中尚存老街有:百家村路、合群路、光荣路、尚武路、东门路、协和路、新民路、自强路、深田路、图强路、蓼花路、共和路、中兴路、白鹤路、鹤寿路、和衷里。百家村核心区域的几条网状街道基本保持原样,除去新民路与协和路的西段2000年代初建成了百家村花园,一半的街道属于新民临时市场的范围。但是百家村外围的区域已经萎缩了不少。1999年市府大道公园段施工,百家村西侧外围大面积拆迁,为道路拓宽以及绿地公园腾出空间。东门北里、东门南里、同德里、永安里、园东里随之消失。搬迁的还有厦门市第一幼儿园。一七四医院的扩张,令新德里消失。如今,靠共和路一带的老房子也基本消失,成为了商业地产的工地,其中包括厦门日报社旧址。

▲百家村片区街道现状(《“漫步老厦门”手绘地图》)

▲百家村老街

▲深田路旧路牌

▲百家村路旧路牌

百家村美食

现在说起百家村,可能更多人联想到的是其丰富又可口本土厦门美食。在百家村新民市场周边,是厦门本土美食的汇集地,其中以“煸豆干”最为出名。煸豆干是百家村很有特色的一种料理。搭出一个灶台,放一个大平底铁锅。食客们围坐在灶台四周。店家端出各种新鲜材料:豆干、咸粿(萝卜糕)、肉枣、猪颈肉、大肠、海蛎、带鱼、文蛤等等。佐味的只有少许食盐和味精。有些食客喜欢再蘸一点蒜蓉酱油。煸豆干的过程完全是自助式的,从开始到最后,从放材料到煎熟吃到嘴里,每一个细节都得自己动手,自己下功夫,深受大家的喜爱。另外还有一个出名的甜品小点是芒果蘸酱油。芒果削皮切条后上面淋上酱油,一盘10元。正港厦门的吃法,本地人吃的津津有味,外地人看了难以置信。其实,蘸着酱油吃,既去甜腻,又助消化,还能防止吃芒果过敏。其他的美食还有利友盐水鸭、林扁鱼丸、阿牛章鱼、好德来姜母鸭等。不论是早餐还是宵夜,选择都非常的多。

▲百家村愈夜愈热闹

▲芒果蘸酱油

▲煸豆干

白灼章鱼

深田路42号(兴亚院旧址)

深田路42号由三栋相连的小楼构成,曾是日本侵占厦门期间的政治统治机构—“兴亚院厦门联络部”。1939年至1942年,兴亚院是日军统治厦门和汕头的最高机构。1942年10月31日,日本政府成立大东亚省,撤销兴亚院机构,兴亚院厦门联络部全部结束。抗战胜利后曾为厦门地方法院院址。解放后,厦门市政府成立,此建筑为市委机关大楼,原本小院的大铁门上两个象征日本兴亚计划的“亚”字,改为了五角星。文革后,市政府迁离这里,一度成为厦门日报广告部办公场所。2004年在厦拍摄的连续剧《七日》(黄磊主演),此楼在剧中为“思明岛市”刑警队办公大楼,频繁出境。兴亚院旧址是百家村拆迁中被列为两处保护建筑之一。

深田路44号(观稼轩)

就在兴亚院旧址的隔壁,有一幢北欧风格的米黄色洋楼,门牌号深田路44号,又名观稼轩,为菲律宾华侨所盖。观稼轩别墅所在地是清中期所建万寿宫的原址,“祥龙”石雕是庙宇门前的标志,文武百官到此必须下马下轿,顶礼膜拜。庙宇在清末被拆后,此石雕幸存,藏身于观稼轩右侧门前。观稼轩是百家村拆迁中被列为两处保护建筑之一。如今观稼轩主体楼左侧,因片区拆迁震动而引起严重坍塌,如今正在修缮当中。


风貌建筑

除了兴亚院旧址与观稼轩,百家村尚存不少有特色的建筑与私宅,主要集中在中兴路、东门路、深田路一带,可与鼓浪屿某些建筑相媲美。百家村融合了民国、解放初、改革开放后等不同时代的房屋,风格各异,各具特色。深田路4号的老别墅,曾是中国人民志愿军回国慰问团的驻地,门外曾是养马场;中兴路40号曾经是归国华侨们集会的固定场所之一;东门路46号与48号两栋红砖楼风格相近,规模宏大,保存完好。如今,百家村的老宅有些已改做商业用途,如咖啡馆,婚纱摄影等,其他的仍然是民宅。

▲深田路49号

▲公园东路84号

▲中兴路40号

▲百家村红楼

▲深田路37号

▲深田路4号

▲百家村路70号

80年前的安置屋

除了老别墅,最有百家村特色的是修建之初建的百余户安置房。这些房子统一样式,由花岗岩石条垒砌而成,墙体坚实牢固,至今仍在供人居住。房子模仿早时屋村的构造,分前庭后厝;每户的墙体连在一起,形成排列,中间有小路隔开,整齐清爽;中心区还建有一所相当高级的公共厕所。这样的房子和规划在厦门市区是没有绝无仅有的。由于当时规划良好、布局合理,百家村成为厦门的“模范村”。此后,百家村便逐渐热闹起来,华侨和富人们也把自己的家安置在百家村中,修建别墅,一时间,百家村热闹非凡。

▲早期百家村的保留下来由花岗岩石条砌成的老房子

东门纪念碑

在中山公园东面的孙中山纪念碑也与百家村有关。1930年春天,因建设百家村周转房之故,迁移了深田内王永朝家的祖茔,因此王家可领取1000元赔偿。深明大义的王永朝却来到公园办事处,申明为了纪念国父,愿在该款基础上增加捐献以建华表,所请得到官方赞许,遂以造价7200元建成公园东面的孙中山纪念碑。因此当时中山公园办事处在纪念碑的底座上刻文肯定王家对厦门建设的贡献,碑文至今保存完好。

孙中山纪念碑碑座上的碑文

厦门宾馆(厦门神社遗址)

厦门宾馆是厦门最早政府招待国内外客人的场所,今天仍旧是政府部门招待宾客、举办会议的主要场所之一。1987年,现任国家主席习近平与夫人彭丽媛的婚礼在厦门宾馆明宵厅举办。

而厦门宾馆却有一段不被众人所知晓的历史,在日本入侵中国期间,日本侵略者於中国各地设立的神社共52座,其中在厦门建立了“厦门神社”,遗址就在今厦门宾馆内。

▲厦门神社拜殿旧影(1940年代)

“厦门神社”1939年开始筹备,1940年建成。1940-1942年间,日本侵略者及汉奸在“厦门神社”举行了多次祭拜及集会活动。1945年二战结束后,“厦门神社”被封弃。50年代成为厦门广播电台驻地,神社建筑逐步被拆除。1956年起辟为厦门市高干招待所。1958年成立厦门市人民政府交际处后,这里列为厦门市第一招待所,1979年改称厦门宾馆至今。神社社务所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才改建成明宵楼舞厅,后改建为厦门宾馆明宵厅。现在遗址处仅留存有当时“厦门神社”的几段石台阶、两尊狛犬和一些石座椅等构件。

▲厦门神社残存的2尊狛犬(厦门宾馆内)


本文出自《厦门手绘地图》微信。除特别说明外,由映派传媒撰文、配图。

版权所有:中共福建省委党史研究和地方志编纂办公室 各设区市、平潭综合实验区党史方志部门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20005811号)
技术支持:东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