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美三立楼:见证共青团厦门支部诞生
2020-08-2809:39:11来源:党史征研处

640.webp.jpg


图片1.png


【开栏的话】

  物转星移,时代巨变。

  厦门,这座镌刻着红色基因与丰富历史内涵的城市矗立于海峡西岸,吸引着人们探索历史文化之根、城市发展之魂,从历史中汲取前行的力量。长期以来,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致力于中共厦门历史和地方志的挖掘、整理、研究和宣传,以期帮助人们了解厦门的昨天、把握厦门的今天和开创厦门的明天。

  新的时代,赋予党史和地方志工作新使命。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学习党史、新中国史的重要指示精神,讲述、传播好厦门的红色故事和厦门人民的奋斗史,发挥党史、地方志以史鉴今、资政育人作用,持续推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和党史、新中国史学习教育的扎实开展,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联合厦门日报社,于今年在“文化周刊”开设专栏,包括“红色文化巡礼”和“弘扬厦门地方历史”两大板块,每月一期,交替推出。



集美三立楼:见证共青团厦门支部诞生


  三立楼老照片。(资料图)

  三立楼前的石碑。

  现在的三立楼已是集美小学的教学楼。

  文/图 本报记者 陈  冬

  集美小学四年级学生廖惠群,每次经过三立楼前的那块石碑,都会不自觉地放缓脚步。从不太认识上面的字,到现在逐字逐句地读出来,从小被嘉庚文化浸润的她,慢慢地开始感受到这块石碑的分量,“今天我们能在这里读书,过着美好生活,都是革命先辈用鲜血和汗水换来的。”

  三立楼,集美小学的教学楼,白色联排的设计风格,气势恢宏。1999年竖立的石碑上,镌刻着“厦门地区第一个共青团支部诞生地”,它也被普遍认为是闽西南第一个共青团支部所在地。

  时间回溯到20世纪早期。爱国爱乡的陈嘉庚先生,为实现“兴学救国”的夙愿,在集美兴办学校。当时的三立楼,属于集美学校师范部。

  最初的三立楼是砖木结构,左侧的立功楼建于1918年左右,到1920年又建起了中间和后侧的立德楼和立言楼。在旧照片里可以看到,当年楼体的平面形式与现在相同,但整体比现在矮两层。

  立功、立德、立言,陈嘉庚先生对莘莘学子的期望就寄托在三立楼里。当年,他对集美学校师范部尤为重视,规定了许多优待办法,吸引了闽粤两省不少家境贫寒的农村青年。

  当时正值俄国十月革命、中国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诞生等国内外重大事件频发时期,新文化、新思想在中国大地上广泛传播,集美学校师范部同样是思想自由的沃土。校园里能听到进步的声音,学生中也流传着大量进步书籍。

  罗明和李觉民是其中最为活跃的学生代表。1924年秋,他们在共青团中央和团广东区委的指导下,联合一批先进青年,建立起研究马克思主义的进步团体福建青年协进社,创办了《星火周报》,宣传、研究马列主义。罗明和李觉民等人的革命活动地点就在三立楼。罗明等人的革命活动引起了校方的注意,1925年5月,学校当局强迫罗明提前“毕业”离开集美。离校前,罗明发函给共青团广东区委,请求派人到厦门指导工作,6月初,蓝裕业以国民会议促进会代表的身份到了集美学校,正式吸收李觉民、罗扬才、刘端生、邱泮林、罗良厚、罗贤开、罗调金等7人为共青团员。

  1925年6月,在集美学校师范部的三立楼,建立起闽西南第一个共青团支部——共青团厦门支部,由李觉民担任书记。三立楼由此成为厦门的革命发源地。

  如今的三立楼,是1996年危房改建后的样貌。历史的留痕虽已不在,但这栋建筑延续着嘉庚先生的教育理念,承担教书育人的重任。那块石碑,则时刻提醒人们这里曾经孕育过的革命火种。

  【人物】

  罗明,广东大埔人,1921年秋考入集美学校师范部,开始接触马克思主义并走上革命道路。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曾任中共福建省委书记,是中国共产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厦门“五二五”破狱斗争的主要领导人,对福建党的建设、武装斗争和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做出了重大贡献。

  李觉民,福建永定人,1922年秋考入集美学校师范部。1925年6月,厦门地区第一个共青团支部成立时,任支部书记。他是福建早期的马列主义传播者之一,对厦门地区党团组织的建立起过重要作用。

  罗明与李觉民,志同道合,目标一致,愿意献身中国革命事业。他们又联系了一批同学,两方面的结合,汇成一支传播马列主义的洪流。共青团厦门支部成立后,这些共青团员在革命的烈火中成长,把进步思想带到了祖国更多地方,有人还成为了中国共产党的骨干。20世纪80年代,年迈的罗明还曾回到三立楼,向人们讲述在共青团厦门支部的往事。

  【名片】

  三立楼,是陈嘉庚先生在20世纪早期创建的集美学校师范部校舍之一,因“立功”“立德”“立言”三座楼联体并立而得名。原楼为砖木结构三层楼房。1996年翻建为砖混结构,平面形式与原楼相同,立面增高两层。旧址于1988年4月被厦门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厦门市文物保护单位。


版权所有:中共福建省委党史研究和地方志编纂办公室 各设区市、平潭综合实验区党史方志部门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20005811号)
技术支持:东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