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月港到厦门港 窥探闽南海洋文化的变迁
2020-08-2810:01:52来源:志书工作处

  

西洋铜版画绘制的1840年的厦门港。

  清朝雍正八年(1730) 陈伦炯《海国闻见录》标识的厦门港。

  《东西洋考》记载了月港的繁华。

  历经数百年浮沉,在前世今生的嬗变中,厦门港发展成为全球第十四大港,并与世界一流航运企业通过“丝路海运”的平台积极互动。

  追溯厦门港的历史,就一定要提及另外三个港口——汉唐的福州港、宋元的泉州港和明代的月港。这四个港口,并称福建历史上的四大商港。

  一个港口的衰退,伴随的是另一个港口的兴起,这是一个历史发展的过程,月港与厦门港的变迁,印证了这个说法。而从这两个港口的兴衰交替,可以探索出闽南文化尤其是闽南海洋文化变迁的基本规律,认识闽南文化的世界性特征。

  文/陈  冬  林 靖 图/资料图

  明代的月港     

  曾是当时唯一合法的民间海上贸易始发港

  月港,位于龙海海澄镇境内,在中国外贸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现在虽然无法看见当年海舶鳞集、商贾咸聚的繁华,但是保存400多年的古建筑及遗址,仿佛向人们述说着当年的辉煌光景。

  作为内河港口,月港港道水浅。海船出入受潮水限制,且不能靠岸,只能靠小船接驳。体量不大的月港如何成为著名的对外贸易港口?福建省闽南文化研究会副会长陈耕给出了答案。他说,明朝中期实施“海禁”政策,官府关闭泉州港,商人急需寻找出路,他们发现月港所处的位置既隐蔽又便利,便纷纷从泉州迁至漳州。

  1567年,明隆庆帝有限度放宽了“海禁”,在月港开放“洋市”,这个渔村小港成为明朝“海上丝绸之路”唯一合法的民间海上贸易始发港。无数商贾满载着香料、药材和奇珍异宝扬帆而来,再将丝绸、瓷器、茶叶等商品远销世界各地。

  据明代万历年间龙溪人张燮所著的海上交通史名著《东西洋考》记载,明代从月港出发的海上航线有18条,与东南亚、南亚和东北亚等47个国家和地区有直接贸易往来的商船数至少有300艘次。月港商人还以菲律宾群岛和南洋群岛的其他地方为中继站,直接与西班牙、葡萄牙、荷兰、英国等欧洲国家进行交易,航线与欧洲各国开辟的新航路相连接,形成当时世界唯一一条环球贸易航线。

  然而,到了十七世纪初,西方殖民主义者入侵南洋,荷兰占据爪哇岛,控制南洋南部,西班牙侵占菲律宾群岛,控制南洋东部,并屡次侵犯福建沿海地区,严重破坏了月港的海外贸易。另外,当地的克拉克瓷因为生产技术被外国人盗取,导致瓷器出口量急速下降,加上明代封建统治阶级政治的腐败无能、横征暴敛,加速了月港的衰落。明清交替之际,由于清郑双方在东南沿海的长期交战,月港的对外贸易也产生了严重影响。

  厦门港取代月港

  迅速崛起成为国际贸易商港

  厦门港地处九龙江入海口,是泉州港与南洋通航的必经之地,又是漳州月港入海的咽喉。根据史料,宋朝至明朝,泉州港、漳州月港先后兴起,在两港的带动下,厦门港的转口外贸量增大。明末清初,厦门港因为港阔水深的优势,开始取代衰退的月港,并发展成为通商口岸,迅速崛起成为国际贸易商港。

  据明朝万历年间《漳州府志》记载,月港周围有月港、卢沈港、普贤港、海沧港、东头港、员当港、鸿江港等一大批港群,从其名字我们可知,其中的海沧港、员当港、鸿江港,现在都属于厦门港,由此可知,当时的厦门港已是月港的外港了。

  彼时的厦门港,集渔港、军港和商港于一体。“这个格局可以说是郑成功奠定的。”陈耕说,郑成功主张“通洋裕国”和“大开海道、兴贩各港”,因而积极发展海上贸易,开辟了东西洋贸易通道,厦门成为我国东南沿海首屈一指的对外贸易口岸, 出洋的航线有东洋、东南洋、南洋、西南洋4条。后来,清朝在厦门设置“闽海关厦门衙署”,许多人从厦门出发到世界各地闯荡,海洋文化随之形成和发展。

  在陈耕看来,海洋文化的本质是人与海洋的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不同地域、不同的人利用海洋的不同经济方式,产生了不同的海洋文化。“我们可以用历史思维,即长时段、全局性、动态性的观点来观察世界的海洋文化,可以分成三个时期:原始时代、农耕时代、工业时代。”陈耕说,原始时代诞生了影响后世深远的海洋捕捞和盐业生产,催生了人类原始的海洋文化。进入农业社会,产生了三种新的海洋文化——掠夺型海洋文化、资源型海洋文化,以及以勤劳智慧的制成品开展海上公平易货的贸易型海洋文化,而第三种文化崇尚的是诚信、公平,尤以闽南的海洋历史文化为代表。

  “厦门是闽南海洋历史文化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陈耕指出,厦门港曾经是闽台对渡的唯一口岸,又是闽南人过台湾、下南洋的出发地和归来港口。厦门还创制了同安梭船,以蔗糖、茶叶、龙眼干等农产品的商品化,推动了海洋文化与农耕文化相融合的闽南海洋历史文化发展。鸦片战争以后,厦门学习工业文明,推动了闽南文化的现代化,培育了许多中国近代的杰出人物。

  从月港到厦门港兴衰交替的历史表明,谁是闽南最大的港口,谁就引领闽南文化创新与发展的潮流。开拓进取的海洋文化是千百年来闽南文化生生不灭的重要动力。


版权所有:中共福建省委党史研究和地方志编纂办公室 各设区市、平潭综合实验区党史方志部门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20005811号)
技术支持:东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