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市区概况 > 红色资源
首批10条厦门市红色文化经典线路之八
2020-11-0917:57:37来源:党史征研处

主场馆:陈嘉庚纪念胜地


(电话:鳌园:6681600  6680361 ;陈嘉庚纪念馆:6688513;归来园与归来堂:6068301;陈嘉庚先生故居:6681600  6680361)


周边革命遗址:


一、中共(闽中)同安县工委6月会议传达处旧址(厦门市集美区浔江路115号陈文确陈六使陈列馆)
二、闽西南第一个共青团支部——共青团厦门支部诞生地旧址{厦门市集美区嘉庚路57号 (厦门市集美小学三立楼)}
三、中共(闽中)集美学校工委旧址{厦门市集美区集岑路6号(集美图书馆)} 

 

地图.jpg


主场馆

陈嘉庚纪念胜地


陈嘉庚纪念胜地位于厦门市集美区。

陈嘉庚于1874年10月21日出生于福建省同安县集美社(今厦门市集美区),是伟大的爱国主义者,杰出的华侨领袖,著名的实业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

陈嘉庚纪念胜地由鳌园、陈嘉庚纪念馆、归来堂和归来园、陈嘉庚先生故居等组成。


a鳌园全景(西侧林火荣摄2010)1.jpg

鳌园全景


鳌园,由门廊、集美解放纪念碑和陈嘉庚墓三部分组成,位于集美区集美街道嘉庚路 1号,三面环海。鳌园所在地原系一个近海小孤岛,岛的西边有一带状的沙滩延伸到陆地,形似爬行中的海龟,鳌园由此得名。1950年,陈嘉庚回国定居后,选定此地兴建鳌园,占地面积约 9000平方米。园内建筑全由花岗岩石垒砌而成,亭台、行廊、回栏及四周墙屏皆镌有名人题词或革命史迹、历史故事、百科知识等题材并加以雕饰,共有浮雕、影雕、镂雕等 653幅,是我国石雕艺术史上的创举。集美解放纪念碑作为鳌园主体建筑,是陈嘉庚为纪念为解放集美而英勇牺牲的人民解放军而兴建的。碑高 28米,象征中国共产党率领全国各族人民经过 28年的前仆后继、浴血奋战创建新中国的光辉历程。纪念碑碑身上苍劲潇洒有力的“集美解放纪念碑”7个大字,是毛泽东于 1952年 5月 16日亲笔题写。陈嘉庚墓背靠集美解放纪念碑,面拥大海,是陈嘉庚自己规划设计的。1961年 8月 12日陈嘉庚逝世后,灵柩运回厦门安葬于此。

1陈嘉庚纪念馆(正面.南林火荣摄2009-9).jpg

陈嘉庚纪念馆


陈嘉庚纪念馆位于浔江路8号,前身是位于嘉庚路149号的陈嘉庚生平事迹陈列馆。1996年,该馆列入全国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3年9月,经中共厦门市委统战部、集美校委会申请,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批准,按国家一级馆标准在现址兴建陈嘉庚纪念馆。馆内主要展示陈嘉庚先生的生平事迹,大量文物藏品形象地展示了这位华侨领袖光辉的一生。


归来堂.jpg

归来堂


归来园位于集美区集美街道尚南路 1号,总占地面积 2650平方米,由归来堂及陈嘉庚塑像园两部分组成。归来堂建于 1962年,系根据陈嘉庚的遗愿和周恩来总理的指示而建,它象征着海外华侨不忘故土、回归祖国、团聚一堂的赤子之情。主体建筑坐东,归来园朝西,由门厅、天井、拜厅、正堂及双侧护厝组成,占地面积 1273平方米。正堂内陈列着陈嘉庚青石坐像。陈嘉庚塑像园建于 1984年,塑像为著名雕塑家潘鹤所作,紫铜质,高 2.3米,重达 1吨,塑像后为照壁,其上镌刻着毛泽东主席对陈嘉庚的高度评价:“华侨旗帜,民族光辉”。归来园于 2001年 7月被集美区人民政府公布为集美区文物保护单位。


归来园.jpg

归来园


陈嘉庚先生故居位于集美街道嘉庚路 149号,为二层楼罗马式建筑。抗战时期曾遭侵华日军轰炸。解放初期,陈嘉庚结束长达半个世纪旅居海外的生活,回故里集美定居,该故居于 1955年修复,至今保持原貌。故居二楼走廊外墙悬挂的横匾“陈嘉庚先生故居”,系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廖承志所题写。故居一楼为集美学校和厦门大学发展史,以图片和文字为主。二楼以实物为主展示了陈嘉庚生前所用过的部分遗物。陈嘉庚先生故居于 1988年 4月被厦门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厦门市文物保护单位。


陈嘉庚先生故居(南向北拍)(林火荣摄).jpg

陈嘉庚先生故居



周边革命遗址一:



中共(闽中)同安县工委6月会议传达处旧址


中共(闽中)同安县工委 6月会议传达处旧址文确楼位于厦门市集美区集美街道浔江路 115号。


文确楼jpg.jpg

中共(闽中)同安县工委6月会议传达处旧址
——文确楼


文确楼的房主陈文确兄弟都在南洋经商,1937年,为便于家族成员返乡休憩,建成此楼。抗战胜利后集美学校从安溪迁回集美。陈文确的两个侄女就读集美初中,与女生党支部第二、三任书记吴秀云、叶亚伟等党员是朋友。当时文确楼比较偏僻,四周开阔,又在海边,便于监视外面动静,也便于分散转移,中共集美女生支部便选择这里作为经常活动的场所。1949年 6月底,为迎接人民解放军南下,中共同安县工委在东园开会,对地下斗争作出新的部署。会议结束后,县工委陈国良到集美,于7月 1日、2日、3日,在文确楼三楼秘密召集党员和革命青年学生 20多人开会,传达上级党委指示:一、原属于厦门工委的集美全体党员转到新三区参加游击战争;二、发动本地区进步青年和学生到新三区参加游击战争;三、在原有基础上扩大武装力量,建立一支适应沿海地区村落格局、勇敢善战的游击队;四、发动和组织群众,做好筹备粮草和船只工作;五、做好国民党乡保人员的策反工作,分化瓦解国民党保安团和土匪武装。会后,与会同志分头按计划行动,参加游击队,积极落实各项任务,为集美、厦门的解放作出了积极贡献。

 


周边革命遗址二:

 

闽西南第一个共青团支部——共青团厦门支部诞生地旧址

 

闽西南第一个共青团支部——共青团厦门支部诞生地旧址位于厦门市集美区集美街道集美小学三立楼。1925年6月,闽西南第一个共青团支部——共青团厦门支部在这里成立。

在集美学校诸校舍中,三立楼犹如一座灯塔般光芒四射。它是厦门革命的发源地。


三立楼.jpg

三立楼


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满清帝制,建立了民国。此时,在南洋经商的陈嘉庚先生,爱国爱乡,拿出一笔钱,在他的故乡集美兴办小学,借以发展故乡教育事业,为国家培养人才,实现他“兴学救国”的夙愿。此后,他又相继倾资创办了师范、中学、水产、航海、商业等校10余所,统称为集美学校。  

陈嘉庚先生对集美学校师范部尤为重视,规定了许多优待办法。凡到集美师范学校读书的学生,不但免交学费,还发给被帐,免费供应吃饭。若是吃稀饭的学生,还可以按月领到一块钱补助生活费用。这些优待吸引了闽粤两省不少家境贫寒的农村青年。从1921年起,先后有广东大埔的罗明和福建永定的李觉民,以及刘端生、罗扬才、邱泮林、朱积垒等数十位后来成为厦门革命先驱的青年在该校就读。  

五四运动倡导的民主与科学,唤醒了一代中国青年。集美学校的教师来自全国各地,这批教师既向学生传授知识,也向学生介绍他们所信仰的各种主义,把集美学校的学术氛围搞得非常活跃。师范部学生李觉民,就是在接受了各种教育和影响之后信仰马列主义的。  

1922年秋,家在永定岐岭农村的李觉民考入集美学校师范部第六组文科。1923年11月,李觉民给团中央写了一封信,汇报他的学习和思想情况,请求团中央的指导。他还在集美学校代销《向导》《中国青年》等进步刊物。后来,李觉民被吸收为《中国青年》的通讯员。  

在李觉民与团中央取得联系并得到指导的同时,来自广东大埔农村的罗明,也与团广东区委取得联系并接受指导。他俩虽然各自找了领导,但志同道合,目标一致,都愿意献身中国革命事业。他俩又都联系了一批同学,两方面的结合,汇成一支传播马列主义的洪流。那时候,师范部学生在马列主义真理光芒的照耀下,许多人不约而同地向革命道路迈进。1924年5月,罗明和李觉民等人,在团中央和团广东区委的指导下,联合一批先进青年,建立起福建青年协进社,创办了《星火周报》,宣传、研究马列主义。  

罗明与李觉民等人的革命活动地点就在三立楼。  

罗明与李觉民等人不遗余力地传播马列主义,功不可没。年龄比李觉民大一点、进入师范部比李觉民早一些的罗明,无论待人处世、观察问题和活动能力,比之李觉民更胜一筹,自然成为学生领袖。凡是师范部学生的集体活动,出面组织的多是罗明。于是,学校当局对罗明另有看法,生怕他“越轨”闹出事来,便于1925年5月,强迫他提前“毕业”离开集美。罗明在离开集美之前,心系师范部的学友和由他创立的协进社的130多位会员,他发函给共青团广东区委,请求派人到厦门来指导工作。广东区委接受了罗明的建议,派出候补执委蓝裕业到厦门。6月初,蓝裕业以国民会议促进会代表的身份到了集美学校,同罗明所介绍的同学取得了联系。  

蓝裕业到集美以后,广泛接触了协进社会员,先后吸收了罗扬才、刘端生、邱泮林等优秀青年为共青团员。1925年6月,在集美学校师范部的三立楼,建立起闽西南第一个共青团支部——共青团厦门支部,由李觉民任书记。  

历史给了三立楼公正的评价,它是厦门革命的发源地。

 

周边革命遗址三:  


中共(闽中)集美学校工委旧址

 

中共(闽中)集美学校工委旧址集美图书馆位于厦门市集美区集美街道集岑路 6号。集美图书馆,原为集美学校图书馆,创建于 1918年,初建时在居仁楼,1920年11月移至新建成的博文楼。

陈嘉庚教育救国、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在图书馆建设上表现尤为突出。建馆初期,入藏书刊就有《共产党宣言》《马克思主义学说》《社会主义与进化》等理论著作及团中央编辑的《向导》等革命刊物,以后,又不断增加大量革命书刊和进步文学作品。

这些图书成了滋养学生的精神食粮,是集美学校成为“民主堡垒,革命摇篮”的重要条件。


集美图书馆.jpg

中共(闽中)集美学校工委旧址——集美图书馆

抗日战争期间,集美学校内迁安溪县,图书馆设在安溪文庙。当时资金极端困难,图书馆还是购入大量抗日书刊,仅《抗战小丛书》就有 24种,653册,还有中共中央机关刊物《新华日报》等。抗日战争胜利后,学校迁回集美。博文楼因遭日寇轰炸损坏,图书馆暂以文学楼和敦书楼部分房间为馆舍。1946年,博文楼修缮完毕,图书馆迁回。时任该馆工作人员的中共地下党员洪邃明和集美学校的地下党员及政治群众也随学校抵达集美学校工作、上课,为发展壮大党组织奠定了基础。1946年 2月,中共(闽中)集美学校工委在该馆成立,下辖 3个党支部,洪邃明任书记,许新识任副书记。洪邃明一直以图书管理员的身份为掩护,发展党的组织,在学生中广交朋友,组织“文艺习作会”“时事座谈会”,团结进步教师利用课堂等形式对师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使大批师生走上革命道路。


版权所有:中共福建省委党史研究和地方志编纂办公室 各设区市、平潭综合实验区党史方志部门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20005811号)
技术支持:东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