巷陌里潜藏红色印记 家国情激荡钢琴之岛
2021-05-0815:19:40来源:厦门日报 厦门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党史征研处

1.jpg

2.jpg

3.jpg

4.jpg

▲在内厝澳路449号曾家园,小记者们了解到一场“婚礼”拉开中共福建省第二次代表大会序幕的故事。

  漫步海上花园鼓浪屿,街巷里回响着悠扬悦耳的钢琴声,一群群游客在花丛中赏景拍照。就在这生机勃勃、充满幸福温馨气息的小岛上,汇聚了多处20世纪上半叶革命斗争留下的印迹。旧巷洋楼、葱茏草木,见证了家国危难之际,同学、夫妻、父子相互激励、英勇奋斗的情景。那一幕幕悲壮的历史,有如环绕这个小岛的天风海涛,动人心魄。

  日前,由厦门市委宣传部指导,厦门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与厦门日报社主办的“踏寻厦门红色足迹”活动走进鼓浪屿,十多名厦门日报小记者团成员穿行在街巷间,探寻那些代代相传的红色故事,感悟那些永不消逝的家国情怀。

  【现场】

  偏僻的背街小巷

  原来是省委机关所在地

  “这里有日光岩、菽庄花园,还有鱼丸和麻糍”……活动伊始,不少小记者你一言我一语,对鼓浪屿的印象还停留在景点和特色小吃上。但当他们跟随讲解员的脚步,深入鼓浪屿几处代表性革命遗址后,印象便渐渐改变了。

  走过岛上最繁华的龙头路、中华路,讲解员带着小记者们来到一条狭窄的小巷,指着一处洋楼说:“这是虎巷8号——1930年8月至1931年3月期间,这里是中共福建省委机关所在地。”“这么重要的机构,为什么要设在巷子里?”几名小记者感到好奇。“正是因为它不起眼,便于隐蔽,所以,一个指挥全省革命斗争的省委机关就搬到这里了!”讲解员笑着解释说,省委机关原地址有暴露的危险,奉中共福建省委书记罗明的指示,从闽西调来的曾志多方寻找安全处所,经过一番比较,最终选中虎巷8号——这里是背街小巷,较为偏僻。

  更令小记者们惊讶的是,为了增强隐秘性,搬入虎巷8号的省委机关工作人员对外称为“一家人”:“家长”“老板”罗明阅看全省各地送来的报告,向党中央汇报、请示;“老板娘”谢小梅担任秘书工作,常到龙头路布店买一匹白布,小心地拆开来,把省委向中央的汇报、请示用密写专用药水写在白布上,然后重新包装,由政治交通员梁惠贞送到上海交给党中央;“佣人”郭香玉做家务,她15岁的儿子则每天往返厦门本岛收发秘密文件……“曾经,虎巷8号大门上的小小门环都是地下党联络暗号的工具,如今,门环已被保存在厦门博物馆。”小记者们听了介绍,不禁抚摸起大门,仿佛“一家人”工作的场景就在眼前。

  来到内厝澳路449号曾家园,小记者们对中共党员艰苦卓绝的革命工作有了更深的了解。这里曾举行一场热闹喜庆的“婚礼”,只为中共福建省第二次代表大会能够顺利举行。讲解员介绍,1930年2月15日上午,在王德、罗明等人的护送下,“新郎”邱泮林和“新娘”何正生坐着花轿进入曾家园。11时许,一群“亲朋好友”全部到齐,煞有介事地放鞭炮、分喜糖,以举行“婚礼”的掩护方式,拉开了党代会序幕。这一场戏迷惑了房东和邻居,房东曾坤东还跑来祝贺一番。“这次党代会是福建党史上极为重要的一章,党中央派出特派员恽代英前来指导,会上选举出的省委领导,更参与了震惊海内外的厦门五二五破狱斗争,营救出被关押的40多名同志。”讲解员说。

  小记者们听着讲解,认真做着笔记。大同小学二年级的李筱莞说,如今我们能在鼓浪屿的洋楼里惬意地喝着茶和咖啡,享受宁静祥和的时光,都是革命先辈流血牺牲换来的。大同小学五年级的陈怡暄也提到,原来鼓浪屿不只是一座拥有得天独厚海滨风光的海上花园,一座音乐之岛、万国建筑博物馆,更是一片传播红色革命火种的热土,与那一栋栋红砖楼房相辉映的红色故事将深深铭刻在她的记忆里。

  【讲述】

  仁人志士出生入死

  琴岛掀起革命风云

  一间进步书店

  仅开办四个月 却是革命“星星之火”

  1946年4月,鼓浪屿龙头路71号(现为53号)曾出现一家简陋的小书店,吸引厦大新生院、英华中学等校学生频频光顾,这就是启新书店。75年过去,忆起书店往事和与黄猷的同窗情,当年书店管理者、97岁高龄的林华依然记忆犹新。

  林华说,抗日战争刚胜利时,全国争取和平民主的氛围浓厚,黄猷在福建协和大学上学,刚刚入党,被派来厦门开展党的活动,一个任务是开设印刷厂,翻印进步书籍;另一个任务是开办书店,为广大群众提供精神食粮,发展党员。恰巧,福建协和大学的另一个学生党员李成章也在厦门,他家在鼓浪屿龙头路就有一间名为启新的印刷厂。于是黄猷回厦门后,先和李成章一起利用这家印刷厂翻印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等革命书籍。同时,黄猷还把家里的房子抵押给银行,贷了30万法币,与李成章一起在龙头路另租一间店铺,开办启新书店。

  就在书店开张不久,黄猷要回福州上学,急需找人管理书店,他想起了曾经的同窗好友林华。“我们一起在英华中学读初中,同样喜欢文艺,喜欢看鲁迅等进步作家的书籍,向往共产主义的思想主张,是很要好的朋友。”林华说,当时,他正在鼓浪屿一家眼科诊所打工,接到黄猷邀请,当场接受了。林华说,是黄猷介绍他入党,引领他走上革命道路的,他们是志同道合的革命同伴。

  为了不辜负同伴交付的使命,林华用心地管理书店,许多学生成为常客,和他探讨如何为受压迫的中国人民寻找一条解放道路。英华中学学生黄奕策积极争取进步,由林华介绍入党后,黄奕策又介绍了两位同学入党,一个党支部便在英华中学诞生了。同样在省立厦门中学、国立第一侨民师范学校,也相继有学生入党并成立了党支部。在厦门学生运动轰轰烈烈之时,这三所学校的学生党员成了骨干力量。

  林华感慨地说,启新书店仅开办4个月,却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力,就像星星之火,最终形成了燎原之势。

  一对革命伴侣

  为信仰并肩战斗 献出宝贵生命

  在鼓浪屿的红色故事中,活跃着数对恩爱的革命伉俪,譬如蔡协民、曾志夫妻,罗明、谢小梅夫妻等,但以王海萍、梁惠贞夫妻的事迹最为悲壮,他们带着还在腹中的孩子,用生命谱写了一曲革命人的血色传奇。

  根据史料记载,1929年,王海萍与梁惠贞结束了“牛郎织女”的生活,相聚于厦门。1931年1月,党中央调中共福建省委书记罗明到上海,王海萍代理省委书记。当晚,王海萍向梁惠贞说了这个消息,梁惠贞回赠他一个喜讯:我怀孕了!那一晚,两人兴奋极了,还讨论起给孩子取个什么好名字。

  然而,就在虎巷8号中共福建省委机关遭到破坏时,幸福戛然而止。那天,梁惠贞等6位同志被捕。在狱中,梁惠贞遭到严刑拷打,朝夕与死神相伴,但她始终大义凛然,坚贞不屈,严守党的秘密。同时被捕的郭香玉知道梁惠贞已经怀孕,一直找机会关心她。梁惠贞曾对郭香玉说:“从参加革命的那一天起,我就做了坐牢杀头的思想准备,唯一可惜的是腹中的胎儿恐怕也难保了!”1931年5月1日凌晨3时许,监狱的铁门突然“哐啷”响了起来,梁惠贞听到狱卒叫她的名字,便知道腹中的孩子要和她一起离去。梁惠贞和几位战友一一走出监狱,一路高唱《国际歌》,歌声久久回荡在监狱内外。刑场在厦门市郊的一个山头。面对持枪的刽子手,梁惠贞毫不畏惧:“我为信仰而牺牲,是如愿以偿了!”她紧接着又说:“我已经怀孕,你们不要打我的肚子,对着我的脑袋开枪吧!”枪声响起,梁惠贞带着腹中的孩子英勇就义。妻子牺牲后,王海萍化悲痛为力量,以更高的革命热情,投身到火热的革命斗争中。可惜在一年后,同样是5月,王海萍途经中山公园时,被国民党便衣特务伏击,也壮烈牺牲。

  一封抗日家书

  爱国华侨送儿踏上革命征程

  日前,鼓浪屿华侨文化展馆在鼓浪屿侨联楼揭牌,其中一封“抗日家书”引人注目,令人动容。

  家书写道:“这是个大时代,你要踏上民族解放战争的最前线,我当然要助成你的志愿,决不能因为‘舐犊之爱’而掩没了我们的民族意识。别矣,真儿!但愿你虚心学习,勿忘我平日所教训你的‘有恒七分,达观三分’,锻炼你的体魄,充实你的学问,造就一个强健而有智慧的现代青年,来为新中国而努力奋斗!”这封家书是鼓浪屿华侨、同盟会成员王雨亭写给儿子王唯真的,是鼓浪屿华侨先贤们怀揣拳拳爱国之心的生动体现。

  鼓浪屿侨联主席许一心是王唯真的外甥,回忆起家书背后的故事时,许一心说,王唯真从鼓浪屿怀德幼稚园毕业后,在福民小学又读了几年书,就与家人去菲律宾生活。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时,王唯真14岁,正在马尼拉南洋中学读书,眼看父亲王雨亭作为华侨界的爱国人士,不断介绍华侨青年回国抗战,他再也按捺不住了,多次向父亲提出回国参战的请求。但王雨亭担心王唯真年纪太小,又体弱多病,几次都没有同意。然而一次意外,促成了事情的转机。为配合国内的抗日救亡运动,王唯真邀请共产党员张昭明到学校介绍国内抗战形势,招致校长不满。他把王唯真开除了,从而引发学生抗议浪潮,全校罢课。许一心说,这件事震动了马尼拉华侨界,更让王雨亭看到了儿子参加抗战的决心。于是,当王唯真再次向父亲提出回国参战时,王雨亭被说服了。1938年,王雨亭亲自带着儿子王唯真离开菲律宾,把他交托给了八路军驻香港办事处,并为他写下了这封充满深情的离别家书。

  王唯真不负父亲的期望,怀着抗日救国的志向,来到延安,从此踏上了革命征程,成为一名忠诚的共产党员,经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洗礼。

  【小记者感言】

  廖艺萱(大同小学五年2班):

  争做好少年长大入党

  通过这次鼓浪屿红色之旅,我的心受到了深深的触动。我想,虽然我现在干不出像这些革命先辈一样伟大的事情,但是我可以努力学习,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争做一名新时代好少年,长大后成为共产党员,为我们祖国的建设添砖加瓦。

  李欣凌(大同小学五年2班):

  将革命精神传承下去

  革命先辈们英勇无畏的精神让我热血沸腾,我忘不了在恶劣环境中忘我工作的革命志士,忘不了这些为国牺牲的烈士。今后,我要好好学习,长大后接过先辈手中的接力棒,将革命精神传承下去!

  梁柏祥(大同小学五年2班):

  为中华崛起而读书

  作为一名新时代的少先队员,我十分感慨:我们有幸生活在和平的年代,正是千千万万的革命先辈用鲜血换来的。我们应该珍惜当下的美好时光,继承革命先辈不怕吃苦的优良传统,发愤图强,迎难而上,为中华崛起而读书!

  【传承】

  挖掘整合红色资源

  打造主题教育基地

  丰富的红色资源,让鼓浪屿在福建党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在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之际,由市委组织部牵头,思明区委、鼓浪屿管委会、市委党史方志室、市文旅局正深入挖掘、整合岛上的红色资源,打造鼓浪屿红色主题教育基地。

  据了解,鼓浪屿红色主题教育基地包括设在中共福建省委机关旧址的红色主题教育展馆,以及中共福建省第二次代表大会会址、中共福建省委军委机关旧址、中共厦门中心市委联络站旧址、英华中学旧址、启新书店旧址、中共(城工部)厦门市委机关旧址、英雄园等7处红色打卡点。其中,红色主题教育展馆将集中展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在鼓浪屿的革命实践,以唤醒我们的红色记忆,更好地传承红色基因。基地将于近期启动开放。

  学党史、讲党史还深入鼓浪屿基层,融入学生活动中。厦门二中与鼓浪屿文化旅游发展中心合作,成立鼓浪屿红色文化宣讲队。在鼓浪屿文化旅游发展中心讲解员的指导下,厦门二中学生化身小小党史讲解员,介绍厦门二中以及鼓浪屿的革命历史。1938年,厦门青年战时服务团就在厦门二中鼓浪屿校区(英华中学旧址)内成立,其中第九工作队为厦门儿童救亡剧团,简称厦儿团。厦儿团声名远播,辗转广东、香港、东南亚等地开展抗日宣传和募捐、慰劳等活动。30多名成员中,年龄最大的17岁,最小的才7岁,年纪大的与今天中学生年龄相仿。听着厦门二中小小党史讲解员的讲解,不少参观者仿佛重见历史,眼前出现厦儿团孩子们的身影。厦门二中学生们希望,借由昨天红色历史与今天建设成就相辉映,继承革命先辈的红色基因,汲取奋斗力量,让革命精神薪火相传。

  本版文/本报记者 林路然  通讯员 姚 冰

  本版图/本报记者 林铭鸿


版权所有:中共福建省委党史研究和地方志编纂办公室 各设区市、平潭综合实验区党史方志部门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20005811号)
技术支持:东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