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史故事 | 图说厦门党史(十):大革命时期厦门轰轰烈烈的反帝爱国运动
2021-07-0116:59:07来源:中共厦门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党史征研处

声援五卅运动

1925年5月15日,上海发生日本资本家枪杀工人、共产党员顾正红事件。5月30日,上海工人和学生举行游行示威抗议暴行,遭到帝国主义残酷镇压,酿成五卅惨案。五卅惨案激起了全上海以至全中国人民的极大愤怒,消息传到厦门,厦门人民同仇敌忾、群情激昂,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反帝爱国运动。

1633942896414993.jpg

1925年6月6日,厦门各界2万多人在厦门大学演武场举行声援五卅惨案大会,声讨英、日帝国主义的暴行。

1633942922204736.jpg

1925年6月10日,厦门大学外交后援会出版《声援》专刊,在“发刊短语”中严正指出:“五卅惨杀事件是列强帝国主义者荼毒我们弱小民族到了水深火热的一个时期。”号召民众要“出义力”,争取“取消一切不平等条约”。

3.jpg

1925年7月10日,厦门学生联合会发表《对于五卅惨杀案宣言》。

1633942962481845.jpg

1925年五卅惨案发生后,厦门成立了外交后援会和外交协会。图为厦门外交协会出版的旬刊。

反对日本出兵南满

1925年底日本出兵南满的消息传出,引起全国人民的强烈愤慨。1925年12月29日,厦门大学学生会召开会议,决定联络厦门各界召开市民大会,反对日本出兵南满。1926年1月5日,厦门反对日本出兵南满市民大会正式举行,到会各团体46个,约5000人。

1633942991606467.jpg

1926年1月16日,《申报》报道厦门召开反对日本出兵南满市民大会的消息。

1633943018180098.jpg

1926年1月16日,汉口《民国日报》报道厦门市民举行抗日示威运动的消息。

7.jpg

1926年3月5日,汉口《民国日报》报道厦门大学学生会召集反对日本出兵南满市民大会的消息。

举行五九国耻纪念日活动

1926年5月9日,在罗扬才领导下,厦门学生和90多个社会团体的代表12000多人举行纪念五九国耻示威游行。其中部分学生前往鼓浪屿公共租界散发传单,遭到工部局逮捕,罗扬才随即领导学生掀起抗议鼓浪屿工部局无理逮捕学生、侮辱学生的斗争。

1633943064855769.jpg

1926年5月1日,厦门学生联合会召开第一次各校代表大会,厦门大学学生党员罗扬才、李松林代表厦门大学学生会参与厦门学联各项工作,领导开展了五九国耻纪念日活动。

1633943103629063.jpg

1926年5月28日,上海《申报》报道了厦门学界反对鼓浪屿工部局逮捕学生的消息。

10.jpg

1926年6月28日,广州《民国日报》发表全国学生总会声援厦门学联五九斗争的函电。

欢庆北伐军入闽

1926年10月,北伐军东路军挺进福建。为迎接北伐军入闽,中共厦门地方组织进行了广泛的宣传和发动,通过创办平民夜校、妇女夜校和农民俱乐部,引导民众加入工会、农民协会和妇女解放协会等群众团体,投入到大革命的洪流中去。

11.jpg

1926年11月,北伐军东路军入闽时散发的宣传手册。

1633943148188553.jpg

1927年1月1日,厦门各界民众在浮屿角召开庆祝北伐军胜利大会,罗扬才在大会上发表演说。

13.jpg

《厦门学生》发表专文,评述庆祝北伐军胜利大会通过的福建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总要求11条。

反对帝国主义文化侵略

五卅运动后,随着反帝斗争形势的发展,厦门“非基运动”(即1922年到1927年的非基督教运动,是一次反对帝国主义利用宗教进行文化侵略的爱国运动)掀起高潮。继1925年12月21日至27日的“非基运动周”活动之后,1926年12月25日,在罗扬才、杨世宁为首的厦门反基督教大同盟和厦门反抗文化侵略大同盟领导下,举行了万人反抗文化侵略大会。大会通过了反抗帝国主义文化侵略的6项决议,在会后举行的反帝示威大游行中还散发了《厦鼓反抗文化侵略大同盟宣言》,收到很好的宣传效果。

14.jpg

1925年12月26日,集美学校师范部学生自治会创办的进步刊物《集师学生》第3期出版“非基督教专号”,报道一年来全国“非基运动”发展的情况以及厦门“非基运动周”的工作和宣传大纲。

1633943188941347.jpg

1926年12月25日,罗扬才在厦门反抗文化侵略大会上演讲,控诉帝国主义利用宗教进行文化侵略的反动实质。图为1927年1月8日汉口《民国日报》报道罗扬才在厦鼓反抗文化侵略大会演讲的情况。

1633943217760490.jpg

1927年1月17日,汉口《民国日报》关于厦鼓反抗文化侵略运动的报道。


版权所有:中共福建省委党史研究和地方志编纂办公室 各设区市、平潭综合实验区党史方志部门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20005811号)
技术支持:东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