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复一是明代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文家,明万历四年(1576年)出生于泉州府同安县翔风里蔡厝(现属金门)。他自幼聪颖过人,12岁作《范蠡传》万余言,19岁考中举人,20岁再中进士,是同安、金门最年轻的进士,唯一获御赐尚方宝剑的重臣,第一位获得谥号并名垂青史的人物,在同安、金门历史上留下了许多“第一”的记录,一生经历颇具传奇色彩。蔡复一为官刚正不阿,嘉谋善政。后来以文人从军,官至兵部右侍郎,相当于现在的国防部副部长,总督贵州、云南、湖广、广西四省军务,并兼任贵州巡抚,获赐尚方宝剑,成为负责西南平叛的封疆大吏。蔡复一以清正廉洁作为为官操守,关心百姓疾苦,因而深得民心。有关他的传说一直在闽台地区广为流传,尤其是“七鹤戏水”和“夫人薄饼”的传说更是家喻户晓。而随着历史积淀,闽台人民已经将蔡复一尊为“蔡王爷”,“蔡王爷”也成为闽台两岸人民共同的信仰和精神依托。
出任地方 嘉谋善政
万历三十九年(1611年),36岁的蔡复一出任湖广参政,开始在一线处理地方行政事务,致力于“清虚通,覆虚冒,革加派,足军粮,严保甲”,在湖北、湖南一带任官前后长达13年之久。万历四十、四十一年,湖广连续两年发大水,江水猛涨,堤坝被冲毁。蔡复一多方求援却屡屡碰壁,倍感窘迫,但他并没有因此懈怠,不仅通过多种途径加以赈灾抚恤,还在玄武水司设坛,亲自撰写《谢晴文》并焚烧祭天,为民祷告苍天,祈盼风调雨顺。水灾刚刚退去,驻守的官兵因为被欠三年军粮又发生暴动。他采取以法为纲、恩威并行的策略,对作乱的兵士摆明绝不屈服的态度,同时补偿所欠粮款,最终平息了这场纷乱。此后,为遏制频繁的苗乱侵扰,蔡复一上疏《抚治苗疆议》和《筹边录》,向朝廷建议修筑边墙,就是今天的“中国南方长城”。蔡复一亲自到边防勘察,并做计划,向朝廷申请了四万两帑金,把布点的哨堡修筑成城墙,上自亭子关,下至保靖,绵延四百余里,将苗族内部划分为生苗、熟苗,在苗、汉之间划分出一条界线,暂时解决了湘黔边境上少数民族纷争的问题。边墙呈南北走向,由一条顶宽三尺,底宽五尺,高八尺的开放墙及根据地形成一字、品字或梅花形排列的城堡、屯堡、碉堡、营汛和哨卡组成。材料因地制宜,有土有石,土石混合。具备划分疆界、巡逻瞭望、堵截攻战的功能。现在这座被称为“南方长城”的边墙仍保存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凤凰县境内,专家认为湘西边墙与北京的居庸关、八达岭、慕田峪、司马台等长城相比毫不逊色,而且还展现了南国风光和湘西少数民族风情的特色。当地人民政府于2000年12月28日立碑保护,并通过抢救修复,使其成为了一处亮丽的观光景区。
文人从戎 捐躯平叛
进入17世纪,大明王朝已深陷内忧外患的困境。外部方面,后金势力崛起,辽东战事吃紧;内部方面,朝政由宦官魏忠贤把持,东林党党锢之争愈演愈烈,各地农民起义此起彼伏,帝国逐渐走向衰落。以“治国、平天下”为终生夙愿的蔡复一痛心局势,于天启元年(1621年)出任易州兵备,投笔从戎。那时辽阳、沈阳已经相继陷落,而易州地处京师左臂,战略重要性不言而喻。蔡复一刚刚上任,便积极备战。他将自己的俸禄用来招募兵士,修补器械,制造火具,一系列作为赢得了易州人民的好感。当时前线战事受挫,官员们纷纷遣送妻儿子女避难。蔡复一下令,如果不是奉朝廷旨意私自遣送者,一概不放行。心怀恨意者便向朝廷诬告,说蔡复一被战乱吓得手忙脚乱,泣不成声。他知道后上疏自辩,慷慨陈词道:“请把兵器都架在脖子上,看谁先皱眉!请一起去三岔河打仗,看谁先退步!”凛凛正气,铮铮铁骨,由此可见。不久,蔡复一升任山西左布政使,掌管一省的财政、民政。山西向来贫瘠,然而官场上中饱私囊的事情却时刻上演。蔡复一对症下药,在开源节流之外,严明法度,整饬税收,在7个月内,解决了边关粮草紧缺问题。与此同时,西南的土司再度叛乱。永宁宣抚司(驻地在今四川叙永县)奢崇明和水西宣抚司(驻地在今贵阳)安邦彦联合起兵反明,自立为王,贵州巡抚王三善兵败战死,蔡复一再次披挂上阵。天启五年(1625年),朝廷任命蔡复一为兵部右侍郎,接任贵州巡抚,不久又总督贵州、云南、湖广、广西四省军务,获赐尚方宝剑,可以便宜从事。蔡复一临危受命,身先士卒,亲赴前线,召集所有将吏,首先申明军纪,随后通盘部署,苦心运筹,力求汇集最大的资源用于平息叛乱。蔡复一亲率大军由遵义六广河直捣叛军心腹,扫荡敌军十余营寨,斩敌数千人;又发兵通盘江路,斩杀叛军首领沙国珍;再以贵州兵攻击安邦彦老巢,安邦彦丢盔弃甲,仓皇出逃,三战三捷极大鼓舞了明军士气。蔡复一认为如果各省不协同作战,那么藏匿于各省交界的叛军就容易逃窜,于是上疏建议从四川发兵攻打遵义,从云南出兵占领沾益,以成掎角之势。虽然明熹宗同意了这一建议并命令广西、云南、四川各府县,凡是与贵州接壤的,都要听命于蔡复一,但是在实践中却困难重重。蔡复一的军令并不能有效地传达到境外,再加上军饷迟迟未到,军心已经开始动摇,最终导致孤军深入,遭到敌人伏击,折损数千人。蔡复一回天乏术,自己上疏弹劾自己,认为出师不利的原因在于事权不专,被革职听候发落。由于恶劣的环境和长期领军在外,此时的蔡复一已经是病魔缠身。然而,挫折和伤痛并没有打倒蔡复一,他以“一息尚存,岂可以贼遗君父忧”的信念,为避免换帅引起军心动摇,仍然指挥作战,连破敌营七十四寨,斩毙叛军两千余人。当前线捷报传来时,蔡复一的病情已经危殆,但仍坚持卧床办公,直到“端坐而化”身亡为止,可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噩耗传出,远近震悼,当地人称赞他“入三百年不到之地,成二百年未有之功”,明熹宗感念他的忠义勤勉,追赠他为兵部尚书,赐“清宪”谥号。
“七鹤戏水”和“夫人薄饼”
蔡复一以清风亮节闻名于世,将清廉视作为官的操守、修养和人格。《明史》赞誉他“耿介负大节”,病逝后虽然“橐无遗赀”,没有留下家产,却名垂青史,流芳百世。闽台两岸民间关于蔡复一的各种传说,至今传颂不绝。其中,“七鹤戏水”和“夫人薄饼”的传说更是流传深远。首先是“七鹤戏水”的传说,蔡复一在闽南,包括泉州、同安、厦门和金门等地,常常是以一个“天残奇相”的人物形象出现。传说蔡家祖先葬在“七鹤戏水”穴,挖开墓穴时,七只白鹤陆续飞出,仓促之间挖墓工人压住了最后一只白鹤,但是由于用力过猛,伤到了白鹤的一只眼睛和一条腿,鹤背也被压弯了。不久之后,蔡家就生下一个独眼、跛脚、驼背、麻脸的小男孩,虽然天生很丑但却很聪明,这个“天残奇相”的男孩,就是蔡复一。随着蔡复一19岁中举人,20岁成进士功成名就后,传说也逐渐美化,说他是“一目观天象,一足跃龙门,龟背朝天子,麻面满天星”,成为民间茶余饭后的奇人奇事。后来,经学者考证,蔡复一身体并无残疾,只是个子偏小,身体瘦弱,容易得病罢了。再有就是“夫人薄饼”的传说,闽台地区有“三月三吃薄饼”的传统,相传薄饼的发明者就是蔡复一的夫人。原来,蔡复一在京为官,因不愿参与党争,屡遭朝廷里一些奸臣陷害。他们听说蔡复一不仅写得一手好字,还能双手同时书写,便设下陷阱,在皇帝面前推举蔡复一整理抄写朝廷里历年来的文书,且要蔡复一在49天之内抄完九大箱的文书,否则,当以违抗圣旨论处。为了完成圣命,蔡复一废寝忘食,昼夜书写,难得有歇手吃饭的时间。蔡夫人看在眼里,急在心上。有一天,她想出了一个妙法:把面粉搅成糊状,在热锅上轻轻一抹,做成一张张薄薄的面皮,把笋丝、豌豆、肉片、豆干、虾仁、海蛎、胡萝卜、芹菜等各种菜切细,调上料炒成菜烩,再佐以香甜可口的油饭,然后用薄皮把饭菜包卷成圆筒状,每天用餐时,便双手捧着“薄饼”送到丈夫的嘴边,让他就餐。这样既不影响写字,又不耽误吃饭,两全其美。在蔡夫人的照料和协助下,蔡复一终于如期完成了艰巨的任务。从此,蔡夫人做“薄饼”的故事在闽南地区传为美谈。因为“薄饼”是蔡夫人所创,民间又有“夫人薄饼”的说法。民国年间纂修的《同安县志》也记载闽南吃薄饼“俗传为蔡复一夫人所制”。为了纪念蔡复一夫妇,闽南一带的百姓每到三月节,都有吃薄饼的习俗,这也成为了闽南的重要习俗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