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厦门市中山公园南门西侧,有一个不十分起眼的水泥柱大门,这里就是公园南路2号。进入大门,映入眼帘的是郁郁葱葱的树木,斑驳的树身,仿佛在向人们叙述着大院里那沧桑的过去。在大院的一侧,有一个小巧别致的碑亭,碑亭里安放着一块《重建兴泉永道署碑记》,它记录了厦门一段重要的历史。
(碑亭)
(清代厦门岛图)
(兴泉永道署延青阁,周凯曾在此编修《厦门志》,来自《周凯与闽南纪胜》)
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后, 1841年(道光二十一年)8月26日,英国远征军攻陷厦门,强占道署,英国领事到署内办公,逼使道署迁往闽海关衙门理事。1845年(道光二十五年),英国人将道署拆毁,改建为英国领事洋楼,后山的花园也遭破坏,搞得道署面目全非。
(1841年8月26日英军舰队进攻厦门,此图片由高振碧提供)
直到1863年(同治二年),经过艰难交涉,巡道曾宪德收回了被英国人霸占22年的道署。1864年(同治三年),曾宪德发动厦门商绅捐银6580两,拆除洋楼,重建道署,整修了后山花园,还建了一座“还珠堂”,并亲手撰写了《重建兴泉永道署碑记》,将英国人霸占拆毁道署的经过刻在碑上,立于院内,永志不忘。
在自己的土地上,一个管辖两府一州的地方政权官衙,被侵略者霸占,几近无立足之地!这是怎样的耻辱!今日重读碑文,仍令人血脉贲张,义愤填膺!
辛亥革命后成立了中华民国,兴泉永道被撤废,改为南路道观察使。民国期间,厦门军政分府(1911年)、南路道(1912年)、厦门道(1914年)、厦门市政府(1935年)以及沦陷期间的伪厦门特别市市政府(1939年由伪厦门治安维持会改组成立)均在此处办公。墓穴总局也设在里面,其西侧曾附设监狱,监狱的界碑至上世纪90年代仍在,现已不见踪影。
1949年10月17日厦门解放,之后对旧市政府大院做了整修,1952年,在“还珠堂”前面建了一幢中西合璧的三层办公楼作为厦门市人民政府办公楼。“文革”后,市委机关从深田路搬进这幢办公楼,而市政府及计委、经委等部门搬到东侧由平房改建成的口字形四层办公楼。1988年2月,厦门市委市政府迁往湖滨北路61号办公。
(解放后建的市政府办公楼)
“文革”期间,《重建兴泉永道署碑记》被砸成数段充作车棚基石埋入地下。1991年,在此兴建厦门市图书馆时,石碑重新发现,由市文物管理委员会予以修复、加固,合砌于《修复<重建兴泉永道署碑记>记事碑》背面,竖立于道署原址,并建亭加以保护。
(修复《重建兴泉永道署碑记》记事碑)
那座“还珠堂”上世纪80年代还在,后因建宿舍楼被拆除。而道署的后山花园魁星山,早在1929年建中山公园时就划进了公园的范围,现仍存有摩崖石刻十余处。院内唯一保存完好的一对抱鼓石现仍安放在大院东楼前。
(大院里唯一保存完好的抱鼓石)
目前,在公园南路2号大院办公的单位有:中共厦门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厦门市少儿图书馆、华侨幼儿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