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闽粤赣边区厦门市委机关旧址位于厦门市同安区祥平街道同安实验中学内。该校原属同安县立初级中学,1946年,中共闽南地委以该校为活动据点,发展壮大党组织,开展革命工作。
1946年7月,中共闽粤赣边临委(1948年8月改为中共闽粤赣边区委)下辖的闽南特委(1946年10月改为地委)特派员罗琳和宣传部长陈华在厦门浮屿召集张连、王新整、何家沛等同志开会,决定筹建中共厦门市委。在研究市委机关所在地的问题时,与会者认为,位于同安阳翟村的同安县立初级中学(简称同安中学)有许多有利条件:1.有共产党员李安水在同安中学任校长,便于安插党的骨干,控制学校;由于李在同安各界已有声望,由他开展上层统战工作,利于掩护党的活动。2.校址阳翟村位于敌人统治中心城关外的农村,便于避开国民党的监视,放手开展工作。3.同安是厦漳泉交通枢纽,便于向四周发展,毗邻安溪、长泰、南安等地且交界处都是山区,便于将来开展游击战。4.同安中学绝大多数师生,都是出身贫穷的农民和城市平民,易于接受革命教育,利于在他们中发展党员,扩大党的队伍。
新学期一开始,李安水便聘请党员王新整(原在安溪中学)到同安中学任教务主任,党员何家沛(原在惠安)任教师。陈华也化名郑英杰受聘到同安中学任地理教师。1946年9月,这4名地下党员成立了同安中学党支部,陈华任支部书记。
党支部成立后,充分利用各种有利条件,占领和运用学校所有的宣传阵地,积极开展宣传发动工作。
他们充分利用课堂,揭露国民党统治下社会上大量存在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和乱抓丁、苛捐杂税等欺压劳动人民的现实,对学生进行革命的启蒙教育,把师生员工不满现实的思想和正义感激发和调动起来,引导到探寻国家民族和个人的前途命运、社会不平的根源和改造途径中来。
党支部还充分发挥学校图书馆的作用,购进了大批反映解放区人民新生活的进步书籍,如《北方文丛》等。这些书像迅猛的春雷,极大地震撼了人们的心灵,打开了广大师生的视野,让他们看到了中国人民的另一种命运和生活,从而向往“山那边”的“好地方”。
党支部还通过校长李安水组织进步教师,每周在学校举行时事报告会,引导师生关心国家大事,冲破了“死读书、读死书、读书死”的沉闷气息,使许多师生重新思考问题,接受革命新思想。
经过一段时间的工作,同安中学的面貌焕然一新。学校民主空气浓厚,师生思想活跃,四处洋溢着革命气息,涌现出大批思想进步、倾向革命的积极分子,为在师生中建立党组织创造了极好的条件。同安中学也成为闽西南党组织开展白区工作的重要据点。
经过一系列深入的思想教育和严格的审查后,党支部在教师中发展了4名党员,在学生中发展了24名党员。
1947年春夏间,为了便于统一领导,同安中学成立了党总支,王新整任总支书记,下设教师和学生2个支部。党总支由陈华直接领导。
此后,党组织派出党员到厦门大学、侨师和小学教育界发展党员,建立支部,使组织进一步发展壮大。1947年7月,根据闽南地委指示,正式成立了中共闽粤赣边区厦门市委,即中共厦门市工委(闽西南),陈华任书记,林岗、杨申为委员,工委机关就设在阳翟同安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