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美学校的“开基”故事
2024-01-1609:09:41来源:《嘉禾之光》
2024年,陈嘉庚先生创办集美学校111周年,“集美学村”正式命名101周年。111年前,陈嘉庚先生创办了集美小学,成为集美现代教育的开端。集美小学也因此被称为“学村第一校”,是为集美学校“开基厝”。
1912年1月1日“民国光复”, 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促成了《壬子癸丑学制》的颁布,标志着中国现代教育的正式确立。身为中国同盟会成员的陈嘉庚先生倍受鼓舞。1912年9月,他从新加坡回到阔别9年的故乡集美。陈嘉庚先生幼年曾在集美上过9年私塾,对旧式教育的弊病有着痛切的感受。他以破旧立新的志向,决计创办一所全村统一的崭新的小学校。陈嘉庚先生奔走族人聚居的各“房角”,反复讲明办学目的,劝说各“房长”消除宿怨,停办各自的私塾,设立一所统一的小学,经费由他独资负担。在他的精诚感召下,各房长终于同意将7间私塾关停,其中也包括陈嘉庚自己于1894年出资2000银元开办的惕斋学塾,设立新学。陈嘉庚暂借集美社大祠堂、房角祠堂和“诰驿”(大祠堂对面)为校舍,并重金聘来两位教员,其中以洪绍勋为校长,另外再从外地聘3位教员,组成了当时全县各校中最强的一个教学班子。1913年3月4日(农历正月二十七),“集美两等(初等四级、高等一级)小学”开办。集美各房角的少年儿童135人就程度分为五班,开始了新式“读册”生活。3月10日(农历二月初三),集美小学在宗祠前的埕场集会,举行开幕式。在开学典礼上,陈嘉庚亲临致辞。他以自己的经历讲了私塾的弊端和新学的意义,希望大家好好学习,学有所成,将来成为有用之才。集美小学的开办,掀开了集美教育的崭新篇章,成为集美教育史上的新纪元,陈嘉庚在中国历时半个世纪的兴学之举正式开始。集美小学开办时,因暂时借用大宗祠等地方分散上课,学校的五间教室分散于三处,春季多雨水,师生上课很不方便,陈嘉庚于是想建自己的校舍。但是,由于集美为小半岛的地理状况,地狭田少,住宅稠密,空地更少。为了解决校舍问题,陈嘉庚召集各房家长开会,提出把“诰驿”后面空地等处用来建校舍;但家长们认为这与“风水”关碍,不赞成。几经协商无果,陈嘉庚只好出资2000银元买下村西边的一口半废的大鱼池、面积数十亩的“海埭”。1913年5月,陈嘉庚雇工修筑闸门、增高堤岸,在池的四周开挖深沟,用挖出的泥土将海埭内的小洲填平垫高。小洲北高南低,北部填平地面建校舍,南部垫高五六尺作操场。经过3个月的施工,当年8月,建筑起一座前后两进的木质房屋,东边建一护厝,其余空地修整成运动场,临运动场四周围一道篱笆,以防止学生活动不慎落水;在校舍后面东侧的埭沟上,搭建一条长一丈多的木板桥通陆地,供师生上下课来往。总造价共1.4万多银元的校园可容纳7个班级的学生上课。此即校史上著名的“筑洲建校”。9月,集美小学秋季开学,学生即迁入新校舍。这是集美学校的第一座校舍和第一个操场,成为陈嘉庚创办集美学校先进教育的发源地,奠定了集美学校发展的第一块基石。以集美小学为起点,陈嘉庚创办了一系列学校。1910年代的集美地区女童地位低下,哪里能上学读书?集美小学实质成了“男小”。1916年10月,为了让女孩子也享有受教育的权利,陈嘉庚委派胞弟敬贤回乡筹办师范和中学,同时把筹办女子小学的重任交给随同回乡的弟媳王碧莲。首开“女禁”遇到很大阻力。王碧莲在集美村挨家挨户动员,甚至和女童家长一起干家务,“说服三代人”让女童上学。王碧莲以自己的见识和诚心,冲破封建礼教的重重障碍,在集美社中树立口碑,也为创办女子学校铺平道路。为了鼓励女孩子上学,陈嘉庚决定给上学的女童每月补助两块银元,结果招收了65名女生。1917年2月,集美女子小学借“向西书房”(今集美大社路113号)做校舍,正式开学。校名定为“私立集美女子两等小学校”,初期只设初等两班,校长由当时任集美小学(男小)校长洪应祥兼任。另聘请女教员4位,后又陆续聘请蔡明玉、冯淑清、高淑静、陈延香等为专职教员。这是数百年来,集美社的女童第一次接受正规学校教育,在当时的闽南也是前所未有的开创之举,教育家潘懋元称之为“在闽南首开女禁”。集美女子小学也因此成为中国较早开办的女校之一。“女禁”既开,风气渐成,集美社和邻近乡村的许多家长纷纷主动送女孩子入学。向学者众,不仅集美女子小学生员日增,闽南各地也纷纷效仿,女子上学一时形成“燎原之势”。1921年2月,集美学校设立女子师范部,辖女子小学。陈嘉庚鉴于早期集美女子小学暂借的校舍地势低洼,不利于女学生的健康成长,决定另购地建设校舍。1921年初,坐落于集美社北隅二房山的尚忠楼和诵诗楼完竣,陈嘉庚随即将女子师范及其附属女子小学迁入两楼。1925年,陈嘉庚又紧邻两楼,建成“建筑胜于全部”的文学楼以及敦书楼,实现了“村之北,议就高卓建舍,以移女学”(引自陈嘉庚致集美校长函)的计划。陈嘉庚把煌煌数万平方尺的精美建筑,全部用作包括女子小学在内的女学校舍。随着集美小学学生人数的增加,同时陈嘉庚觉得集美小学(男小)的木质校舍“既碍观瞻又妨管理,乃思有以移之”,决定亲自选址、移建校舍。集美曾是南明郑成功操练水师、抗清复台的据点之一,其部将刘国轩曾屯兵于村南的“寨内社”。陈嘉庚选择寨内社背后的一块坟地,耗资6万元,购地为校址,于1922年9月落成了一幢三层楼的新式校舍,并以郑成功“延平王”的封号给校舍命名为“延平楼”。集美小学随即迁入延平楼开课。为了纪念民族英雄郑成功和发挥其爱国精神的教化作用,陈嘉庚在“国姓寨”寨门左侧保存一尊铁锈斑驳的古炮,并在石寨门旁的巨石上,镌刻“延平故垒”四个大字。为了纪念学校初创时期的艰难,陈嘉庚于1921年12月亲自撰文书写《集美小学记》,刻石立碑,立于延平楼前(石碑后被日军炮毁)。《集美小学记》碑文如下:余侨商星洲,慨祖国之陵夷,悯故乡之哄斗,以为改进国家社会,舍教育莫为功。中华民国元年归里,筹办小学。翌年二月,假集美祠堂为临时校舍,行开幕式。数月,填社西鱼池为校址。迄仲秋,新舍落成,乃移居焉。五年以来,增筑师中校舍于西北隅,彼此逼处,既碍观瞻又妨管理,乃思有以移之。遂相地于寨内社,明季郑成功筑垒以抗清师者也。今城圮而南门完好如故,颇足表示我汉族独立之精神,敬保存之,以示后生纪念。全寨周不逾数亩,据闽南大陆南端,临海小岗特起,与鹭屿高崎相犄角,洵一形胜地也。居民数家亦姓陈,开基逾六百年,近更式微,爰购为校址,筑新式校舍,永为集美小学之业。并建百尺钟楼,以为入境标志。1937年7月全面抗战爆发,集美学校被战火殃及。1938年,集美小学延平楼为日军炮火所毁,学校把集美乐安小学作为分校,并于1938年5月内迁集美后溪等地坚持办学。据《集美周刊》记载,抗战期间集美小学遵照校主陈嘉庚坚持的“抗战必胜,建国必成”的理念,进行“日本祸害中国”的中心教学,坚持进步的教导方针。其主要内容有:应该激励社会群众,统一信念;应该领导儿童在生活中从事抗建工作;应该处处指导儿童营团体的生活,以适应新社会的需要,不能离群而独居;要给予儿童的是:活的智识,实用的学问;要养成儿童有“自动”“自学”的习惯;要训练儿童能手脑并用,并具有简单的生活技能;要训练儿童有敏锐的知觉和缜密的观察,使多得推理的机会;要训练儿童的身体、行为、学业均衡发展,无所偏废,以作升学的准备;要训练儿童重视农工,乐就职业。1941年2月,后遵照陈嘉庚的指示和服务乡民的需要,集美小学迁回集美,各分校仍续办。1942年夏,同安县23所小学毕业生统考,集美小学成绩获全县第一名。1953年,陈嘉庚将延平楼修复,集美小学迁回。1961年8月12日,陈嘉庚病逝。1965年,集美学村校舍大调整,集美小学迁至今嘉庚路57号,以“三立楼”为主要校舍。在长达111年的岁月里,作为集美学校和集美学村的“开基厝”,集美小学经历艰难缔造和发展改进岁月,经历了播迁和复员,迎来了新生,又历经磨难,终于在改革开放中振兴跨越,在新时代开创新局。111年来,集美小学传承陈嘉庚教育思想,坚持以嘉庚精神立校、诚毅品格树人,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学子,努力实现“每个孩子具备诚毅品格且全面发展”的育人目标和“创办全国一流、享誉海内外的品牌学校”的办学梦想。(作者系集美大学陈嘉庚研究学者,厦门市集美校友总会陈嘉庚研究中心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