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帝信仰自中原传入闽越地区,至今已有千年历史,早已成为闽南区域民众心中重要的地方神,并被赋予了保护神、武财神等功能而存在,其庙宇数量在闽南也位于前列。据《泉州市区寺庙录》统计,在鲤城区、丰泽区和洛江区域中现存或重建的关庙就有22座,而原有的关庙32座,约占泉州市区道教与民间神庙数量的百分之四。这在祭祀着240余位尊神的泉州区域,可谓是名列前茅,也可以看出关帝文化在泉州错综复杂的宗教文化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入闽的隋唐“军神论”
关于泉州关帝庙宇的建庙缘起时间节点一直众说纷纭,其中有三种说法传播最为广泛,首先便是“军神论”,有闻关羽最早是在唐朝时期作为“军神”,随着军队的征战而从中原地区传播而来。
据《闽书》卷四十记载:“(陈)政以从征功,拜玉钤卫翊府左郎将、归德将军。总章二年(669年),泉潮间蛮獠啸乱,居民苦之,佥乞镇帅,以靖边方。高宗敕政统岭南行军总管事,出镇绥安故地。”其中,陈政将军率领将士平定“蛮獠啸乱”,维护了唐朝漳州地区和平,因此有学者认为此时的关羽有可能是作为将士们心中象征着武勇、忠义精神的“军神”被从中原地区带来的。
但是,根据史料记载,在隋唐时期的关羽的形象和地位并未确立。据《蜀先主庙记》记载:“(先主)崇于故里,甘皇后配飨于神座之中,诸妃嫔图形与旒扆之后,孔明孝直股肱,皆列于东厢,关羽、张飞爪牙,悉标于西庑。”可知这一时期的关羽仅仅作为功臣配祀于蜀先主祠,并且在唐朝所建立的武成王庙中仅仅是作为六十四从将中的一员。甚至据《五代会要》中描述,此时关羽的祭祀供奉还是蔡同文奏请“武成王庙壁诸英贤画像面前,请各设一豆、一爵祀享”后才享有,可以看出其地位在当时相当不突出。
结合这一时期民间传说记载,关羽的形象尚未祛除“鬼魅”之影,其中唐宋时期较为出名的“关羽厉鬼说”便是宋代时期孙光宪《北梦所言》中提到的“唐咸通乱离后,坊巷讹传言关三郎鬼兵入城,家家恐悚”。虽文中记载为讹传,但是不难看出,在隋唐时期的关羽并未成为人们心中的神将,因此祭祀供奉更无从谈起。
结合唐朝时期的关羽形象的史料记载可知,这一时期的唐朝廷与民间对于关羽的关注度远不如蜀先主,关羽仅仅作为祭祀当中的从属而被立于庙堂之中,甚至在民间传说的形象尚有惊悚恐惧之意,那唐代就以“军神”一职而闯入闽地这一说法应当被打上一个巨大的问号。
或许关羽起先确实是作为“军神”随军由中原而传入闽地,但是在唐时期就已经成为“军神”并被将士带入闽地建龛祭祀这一说法无疑是值得质疑的。
宋泉郡关羽文化发端
关于关公庙宇在泉地建造时间节点还有第二种说法,即应当起源于宋朝。
其一,由宋史得知,宋哲宗时期赐额“显烈”,宋徽宗时期赐封关羽为“忠惠公”,进而封为武安王,这一时期的关羽在官方中的地位已经实现了由鬼及王的跃迁,并且在许多文献资料都记载有北宋大中祥符初年关羽战蚩尤的传说,如元朝成书的《关王事迹》中记载的“宋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解州奏盐池水减,亏失常课。……于是召天师赴阙,上与之论蚩尤事,对曰:此必无可忧,自古忠烈之士,没而为神,蜀将军关某,忠而勇。陛下祷而召之,以讨蚩尤,必有阴功。……移时,一美髯人擐甲佩剑,浮空而下,拜于殿庭。……仍命有司修葺祠宇,岁时奉祀”。
宋时盐政收入份额一度占据了朝廷的一半,解州盐减势必影响了当时整个国家与社会的运转,因此当地百姓躁动不安,道教借此杜撰关羽战蚩尤的故事,而崇尚道教的宋真宗顺势建祠宇祭祀关羽,虽然这一传闻充满了怪力乱神之味,但是佐证了中原的关羽祭祀在宋代就初现雏形。此外,南宋时期,帝王又两次加封关羽,在《天府广志》明确记载了宋孝宗对于关羽的褒奖:“生立大节,与天地以并传;没为神明,亘古今而不朽。”所以,在帝王的加持和当时社会主流文化的推动下,关羽的寺庙在各地兴起也在常理之中。
此外,宋朝时关羽文化是否已经被传入泉州这一问题,或许结合宋朝时期的社会迁徙和泉州境内的一些碑刻遗迹便能厘清一二。据清乾隆《泉州府志》“坛庙寺观”记录:“忠义庙,在府治东凤山麓。宋绍兴间(1131—1162年)宗室赵汝锡建。旧祀汉关公羽,唐张公巡、许公远。后复增祀宋岳公飞、文公天祥、陆公秀夫、张公世杰、苏公缄、赵公昂发。”
而根据《宋史》卷一六四记载,北宋末年宗室为躲避战乱南迁,负责管理外宗室的西、南外宗正司经过屡次迁徙,最终定居福建,其中西外宗正司迁于福州、南外宗正司安置于泉州,而文中提及的赵汝锡可能就是镇王赵元偓七世孙,在靖康之乱后便同南外宗正司移居至泉州。
此外,笔者经实地调研后发现,现存于泉州境内的关帝庙中,至少有两座可以寻到宋代的历史构建,一为位于南安市的南邑关帝庙正殿中的覆盆式梭柱,另一为石狮蚶江忠仁庙侧的宋代石经幢。根据蚶江忠仁庙《重修忠仁庙碑记》记载,庙始建于南宋祥兴元年(1278年),晚于东凤山麓的忠义庙。同时,高宗建炎三年(1129年)和孝宗淳熙十四年(1187年)两次加封关羽,将其地位提至王位。
因此,基于南宋帝王的大力扶持和社会主流文化的倡导,泉州于宋代开始建造关帝庙、祭祀关羽也变得十分合理。
泉州关公庙“明兴论”
最后一种说法是“明兴论”,即部分学者认为在泉地关公庙宇最早建立应当起于明朝初期。原因其一为福建省内记载明代以前的关公庙的历史资料寥寥无几。
其中,《八闽通志》所提及的关羽庙仅两间,一元一明无宋建,而民国年间成书的《福建通志》记录了福建省内89所官方祭祀的关帝庙,仅有两座关帝庙明确建造于宋代但皆非泉州境内。因此,有学者提出在宋时泉州可能不存在关帝庙。
但是,《八闽通志》中仅仅记录了两座关帝庙,而明确建造于明弘治以前的泉州境内关帝庙,如通淮关帝庙、东园龙溪庙和崇武关帝庙也无提及;《福建通志》中记录的89所关帝庙中,虽然仅有两座宋代的关帝庙,但是其中38所未知建造年代的庙宇未尝不存在宋代或元代的关帝庙的可能。因此,一刀切地认为没有明确年份记载的关庙就非宋代及元代的关庙明显是不合理的。同时,明清时期历经倭寇侵袭及迁界,无数庙宇毁于一旦,而《福建通志》成书于民国时期,因此若以此为据,证明宋代泉州境内无关庙尚失妥当。
其二认为泉州的关帝庙宇可能始于明初的卫城建立。明初倭患愈演愈烈,因而明太祖派遣江夏侯周德兴入闽整顿海防,在泉州、厦门永宁等地修建起了16座卫城。根据《东山县志》记载“国朝洪武之十二年(1379年)城铜山,以防倭乱,刻像祀之,以护官兵,官兵赖之”,可以看出卫城的建立对于福建区域的关帝庙的发展确实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而作为镇守重地的泉州城此时建起关帝庙也十分合理。同时,根据崇武《重修武庙碑记》记载“神在天为星辰,在地为河岳,自王畿郡邑以逮山陬海,无不崇奉,武城关帝庙建于明初,越今几数百载”可知,明朝初年,泉州境内就已经有了关帝庙的建立。
不得不承认的是,至今为止能够证明泉州境内有明初以前的关庙的文献暂时没有,仅有的只是某一庙宇中明朝之前的历史构建。由于资料的缺失和遗迹的损坏,目前暂且只能够确定关帝文化兴起的时间节点在明嘉靖前后,正如《晋江县志》中记载李光缙描述明代时的关帝崇拜的盛况:“上自监司守令居是邦者,迨郡荐绅学士,红女婴孺,无不人人奔走,祷靡不应,应靡不神,先是某从父相国云泉公为记庑壁,光缙获弓褐之祷于侯。”而这与漳州的石马镇上马、下马关庙及漳州府绿鳌屿的关羽祭赛迎神会兴起的时间节点重合。因此,关于关帝庙建造的初始时间只能限于两宋交会之际至明朝初年期间,或许随着后续的调研和考古发现,能够将其缘起时间辨得更加确切具体。
总而言之,探讨关羽文化入闽的开端,实则是在探讨中华传统文化传播途径和历史演变。关羽崇拜能够在中国宗教体系中占有一席之地,甚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国精神的代言人,这是许多历史人物望尘莫及的,而其中体现出来的人文精神、入世理念是中国神仙崇拜的共同之处,在千年的时间里,一直向国人和海外传播着中国自古以来的果敢、忠义的灵魂内核。因此,研究关羽文化不仅仅是研究民间信俗,更多的是研究背后所蕴含的时代因素和文化符号。
(作者单位:福建理工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