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学术研究 > 编研论述
宋代福建词坛论析
2024-04-0310:28:37来源:福建史志

“一代有一代之文学”,词无疑是两宋的代表性文体。宋词风韵吟咏千古,然而其间福建词人的贡献不可谓不大。福建词坛在宋代迎来鼎盛期,正如晚清谢章铤所言“闽中词学,宋代林立”[1],并非外地人所说的“词家绝少”[2]。

一、宋代福建词人基本情况

笔者根据《全宋词》《全宋词补辑》《全闽词》统计可考的宋代闽籍词人(包括长期寓居福建者2人)数量共有162人(见下表)。据《全宋词》《全宋词补辑》统计两宋全国词人共1330余人,闽籍词人占比12.18%。又据唐圭璋先生《两宋词人占籍考》所作研究,在籍贯可考的871名宋代词人中,福建籍有111人,占比12.74%,仅次于浙江、江西,高于江苏,位列全国第三位。[3]笔者的统计与唐圭璋先生的统计结果相差无几,由此大胆推测,宋代闽籍词人占比应在12%左右,位于全国前列。

由上表可知以下几点:

从历史时段分布来看,北宋时期,闽籍文人杨亿、柳永、蔡襄、章楶、黄裳、蔡京、陈瓘、苏庠等都有词作流传,但词人数量相对较少,有词集者极少。幸有柳三变傲视词坛,“凡有井水处,即能歌柳词”,成为著名的“奉旨填词”词人。南渡时期,闽籍词人异军突起。此时名家较多,李纲、李弥逊、邓肃、张元干等人政治立场相似,主张抗金,关系友善,互相唱和往来,以词抒发心中的情意。他们的词具有强烈的爱国精神,豪气弥满,为“辛派的前驱”[4]。南宋时期,福建词坛大致形成两个词人群体,一个以闽中福州、莆田为中心,聚集刘学箕、刘克庄、陈人杰等词人,他们为辛派后劲,词作切近时事、昂扬豪迈、沉郁悲凉。另一群体为闽北词人群,陈庆元先生称其为“词中江湖派”[5]。闽北词人群又可细分为两个小群体,一为建阳、建安、延平一线的黄昇、冯取洽、冯伟寿、刘清夫、刘子寰等;另一为邵武的“三严”,即严羽、严仁、严参[6]。 他们的词较为婉约,偶有雄迈之作。此外,大儒朱熹、真德秀等皆有词作传世,虽然词作数量少,但是身为大儒而为词,也可观见当时闽地填词风气之盛。蔡伸、赵以夫、葛长庚、黄公绍、陈德武等人存词较多,词艺亦有可观之处。

从地域分布来看,考察宋代福建词人的籍贯,最多者为建州,有46人,包括建安10人,建阳16人,浦城7人,崇安13人;归籍福州者43人,包括福州、三山11人,闽县5人,侯官3人,福清3人,永福4人,长溪4人,长乐5人,罗源1人,闽清3人,怀安1人,连江3人;兴化军者17人,其中莆田9人,仙游4人,兴化4人;邵武者16人,其中邵武11人,光泽2人,泰宁2人,建宁1人;泉州者13人,其中清源1人,晋江8人,同安1人,永春3人;南剑州者5人,其中沙县2人,剑浦1人,将乐1人,顺昌1人;漳州者4人,其中龙溪2人,漳浦1人;汀州仅连城1人。由此可见,宋代福建词人的中心在闽北和闽中一代,闽南、闽西、闽东地区词家较少。

从身份类别来看,此时福建词人绝大部分为士人,考中进士及赐同进士出身或其他方式登科的约有90人,占比55.56%。有一些虽未中进士,但也得以步入仕途,如曾慥等数十人。还有一些虽未仕进,但雅意读书,如黄昇、严羽、严参等数人。此外,还有僧道十几人。此时一些妇女亦擅辞藻,同安苏颂之妹苏氏,建安知县黄云轩室孙道绚,建阳阮逸之女阮氏,神宗时的妇女张璧娘,陆藻侍儿美奴等均留下词作,其中孙道绚词名最大。

二、宋时福建词人的爱国情

晚清民国诏安人林竹宾《策士谿怀古》言“季宋君臣多气节,中原人物重科名。”梳理宋代闽地词坛可发现,宋代福建地区的确涌现出一批爱国文士,表现出浓厚的家国情怀及崇高气节。两宋之际国事日非、世事多艰,靖康之耻、汴京失守、北宋灭亡、迁都临安、绍兴和议等历史事件,激发出福建士人强烈的精忠爱国之情。是时辛派前驱李纲、张元干、李弥逊、邓肃等人交游唱和、以词抒怀,创作大量期盼民族统一、积极抗金、反对降和的词作。南宋时期爱国词人辛弃疾宦闽,又激发起闽地词人的爱国热情,并影响辛派后劲词人,刘克庄、陈人杰、刘学箕等也以词感慨时事、爱国悲时。

宋代福建词人的爱国热情表现在积极主张抗金,力主收复失地。李纲是其中的典型代表。李纲[7] (1083—1140),字伯纪,邵武(今福建邵武)人。宋钦宗即位,李纲受命为亲征行营使,指挥汴京保卫战,击退金兵。后因为专主战议而遭贬谪。高宗即位,诏为宰相,但旋即而罢。绍兴十年卒,谥忠定。李纲身历三朝,以忠义名闻天下,“公资父事君,移孝为忠,一心不忘所以为天下国家者,诚意所至,是非利害,焕然明白,直道而行,无毫发自为心,所为所言,合于往古,验于方来,天下之人,信之如蓍龟,仰之如太山、北斗,名动夷,况于华夏。受知三朝,以身之用舍,为社稷生民安危,其所论列,无非天下大计,勤勤恳恳,古人所谓恸哭流涕长太息者,其事未足道也。”[8]又比如:张元干(1091—1161),字仲宗,号芦川,又号真隐山人,永福(今福建永泰)人。靖康元年(1126年),李纲为亲征行营使,张元干入其幕府为属官。金兵围攻汴京之时,他曾亲临城上协助李纲指挥杀敌。因力主抗战,与李纲一起遭贬。李弥逊(1089—1153),字似之,号筠溪,原为吴县(今属江苏)人,晚年归隐其祖籍连江(今福建连江)。绍兴年间因为争和议,外出为官。弥逊平生与李纲、张元干友善,政治立场、词学观点与李张二人相似。邓肃(1091—1132),字志宏,号栟榈居士,沙县(今福建沙县)人,与李纲为忘年交。徽宗宣和年间入太学,作诗讽花石纲扰民,被逐出学。钦宗时曾被命赴敌营,留五十日而还。

宋代福建词人的崇高气节表现在刚直不阿,不攀附新贵,忤逆秦桧。比如:胡寅(1098—1156),字明仲,号致堂,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绍兴年间曾因忤秦桧而被贬新州。高登(?—1148),字彦先,号东溪,漳浦(今福建漳浦)人。金兵犯京师之时,曾上书乞诛蔡京、童贯等六贼。绍兴时,高登坚持不为秦桧父立祠。因忤逆秦桧心意而被削去官职。又如黄公度(1109—1156),字师宪,号知稼翁,莆田(今福建莆田)人。也因以忤秦桧,落职闲居数年。陈知柔(?—1184),字体仁,号休斋,永春(今福建永春)人。与秦桧子秦熺同榜,秦桧当权,知柔独不阿附,以故龃龉而辞官。

宋代福建词人志气高昂、锐意进取。因为爱国热情愈是强烈,气节愈是崇高,就愈有志于世,经世致用之心、精忠报国之情就愈强烈,愈希望英雄有用武之地。比如:游九言(1142—1206),字诚之,建阳(今福建南平)人。十岁时便为文诋秦桧,其后组织抗金,锐志当世。刘克庄(1187—1269),字潜夫,号后村,莆田(今属福建)人,自小便有志于天下,冯煦以为:“其生丁南渡,拳拳君国,似放翁。志在有为,不欲以词人自域,似稼轩。”[9]陈人杰(1218—1243),号龟峰,长乐(今福建福州)人。人杰又名经国,可见其经世之心。他曾寓居临安,又游历两淮湖湘等地,最后回到临安。数次应举不第,一生潦倒,有经世抱负而报国无门。他自述生平后道:“因诵友人‘东南妩媚,雌了男儿’之句,叹息久之。”[10]虽不见用于世,他仍以杜甫遭遇自励,“杜子美平生困踬不偶,而叹老羞卑之言少,爱君忧国之意多,可谓知所愁矣。若于著衣吃饭,一一未能忘情,此为不知命者。”[11]

三、宋时福建词人的豪放风

所谓言为心声、文如其人,这些爱国爱民、刚直不阿的词人作词自然也多充满慨然之气。事实上也是如此。李纲今存词50余首,其词期望能为南宋抗金大业建立功勋,大气磅礴、深沉热烈。咏史词有7首,形象鲜明生动、风格沉雄遒劲,充满慷慨激昂的爱国热情。如《喜迁莺·晋师胜淝上》一词,写淝水之战,借古喻今,“天险难逾,人谋克壮,索虏岂能吞噬”,表达词人抗金报国的远大理想。张元干今存词180余首,其词风格与李纲相近,豪气冲天、慷慨悲壮,“慷慨悲凉,数百年后,尚想其抑塞磊落之气。”[12]其中赠答之词写得尤为出色,如赠送给李纲的《贺新郎·寄李伯纪丞相》,此词的背景为求和派当权,李纲反对议和,被罢回福建长乐。词人为此填写此词,上片抒发志同道合的朋友天各一方的孤寂,“谁伴我,醉中舞”。下片表明对屈膝议和派的强烈不满,并表达对李纲的敬仰之情,“风浩荡,欲飞举”。另一首《贺新郎·送胡邦衡待制》也为名作,词为赠送被贬出京的胡铨而作。绍兴十二年(1142年),胡铨因反对“和议”、请斩秦桧而贬为福州签判,后又被除名编管新州(今广东新兴)。张元干作此词,极为悲愤激昂。末两句“目尽青天怀今古,肯儿曹、恩怨相尔汝。举大白,听金缕”,引杯大醉,且听笙歌,以豪迈之言借以抒发心头之痛。李弥逊今存词90余首,与李纲、张元干酬唱词较多,如《沁园春·寄张仲宗》“痴儿。莫蹈危机。悟四十九年都尽非”,《水调歌头·次李伯纪春日韵》“命驾何妨千里,只恐行云碍辙,直磴插崔嵬”等,也是横空盘硬语,不过气势稍逊于李纲、张元干,四库馆臣“其长调多学苏轼,与柳、周纤秾别为一派,而力稍不足以举之,不及轼之操纵自如”[13]的评论也谓知言。邓肃今存词40余首,其《瑞鹧鸪·北书一纸惨天容》是最早反映靖康之难的词作之一。词为“北书一纸惨天容,花柳春风不敢秾。未学宣尼歌凤德,姑从阮籍哭途穷。此身已落千山外,旧事回思一梦中。何日中兴烦吉甫,洗开阴翳放晴空”,写得也十分沉痛悲慨。邓肃词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多写联章体词,往往写完一首,数首随之,如《临江仙·登泗州岭九首》、《浣溪沙》(八首)、《菩萨蛮》(十首)、《南歌子》(四首)、《诉衷情·送李状元三首》、《西江月》(二首)等,因而虽然其词多为中短调,但数首连接扩展了词的意境空间,也使得词气得以贯穿与延展。

具有崇高气节的胡寅、高登、黄公度、陈知柔等人的词不一定归属为豪放词派,不过,他们有些词仍带有一定的豪迈之气。胡寅只存词2首,未可窥全貌。然而,仅存的两首,《水调歌头·不见严夫子》“独委狂奴心事,未羡痴儿鼎足,放去任疏顽”,《水龙吟·玉梅冲腊传香》“多少襟怀未试,暂超然、壶中游戏。行看献策,归瞻旒藻,常勋斿记”,也流露出一股郁勃之气。胡寅的词论则明确以豪放词人苏轼为宗,其《酒边词序》言苏轼词“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宛转之度,使人登高望远,举首高歌,而逸怀豪气超乎尘埃之外”,自此“《花间》为皂隶而柳氏为舆台矣”[14]。高登今存词12首,其词清疏旷达,与苏轼疏放之词较为相似。如《多丽》“人间世,偶然攘臂来游。何须恁、乾坤角抵,又成冷笑俳优。且宽心、待他天命,谩鼓舌、夸吾人谋。李广不侯,刘蕡未第,千年公论合谁羞”,自是达者、放者之言。黄公度今存词15首,其词颇有特色。晚清陈廷焯对其词推崇备至,称道:“气和音雅,得味外味,人品既高,词理亦胜。《宋六十一家词选》中载其小令数篇,洵风雅之正声,温、韦之真脉也。”[15]所谓“风雅正声”,是指善用比兴寄托;所谓“温、韦真脉”,是指词情婉约含蓄。公度词一般有词题、词序以交代词创作的背景,并隐寓其词的深层寄托。如《青玉案》词序明言此词是在离开泉州幕府,召赴临安时所作。当时在主战派赵鼎和主和派秦桧的斗争中,词人站在赵鼎一边,受到秦桧的忌恨。他本不愿在政治斗争中偷生,但因“迫于君命,不敢俟驾”,不得已到临安这个是非之地去。可是内心仍然充满矛盾,因此在词的一开头就写道:“邻鸡不管离怀苦,又还是、催人去。”其词大多使用这种比兴寄托的方法,深婉幽怨。陈知柔存词仅一首,从《人月圆》“鬓缘心事随时改,依旧在天涯。多情惟有,篱边黄菊,到处能华”等句来看,词风也较为疏旷。

南宋时期,宦闽词人辛弃疾对闽地词风的影响较大。辛弃疾(1140—1207),字坦夫,改字幼安,号稼轩,齐州历城(今山东济南)人。辛弃疾宦闽前后三年,绍熙三年(1192年)春赴福建提点刑狱任,始入闽。绍熙五年八月罢闽帅,随后回上饶。[16]辛弃疾入闽所作词,据邓广铭《稼轩词编年笺注》卷三统计“七闽之什”有32首。再加上卷七补遗《好近事·春日郊游》3首[17], 共计35首。细味这三十多首词,可以感受到辛弃疾此时词情豪放之中隐含浓郁的愤懑忧郁,更加深沉悲慨。这是由于词人到福建时已五十三岁,年老不得志,报国无门;也由于词人已闲居上饶十余年,而国事日益艰难,词人由此更加忧心忡忡、愤愤不平。

辛弃疾词在闽地流传较广,辛派后劲词学辛稼轩,他们的词亦壮怀激烈。刘克庄今存词269首,其词喜用《沁园春》《水调歌头》《满江红》《念奴娇》《摸鱼儿》等豪放词调,一调常连续创作十几首,风格豪迈奔放、雄健疏宕。其《满江红》十二首甚为人称颂,如“金甲雕戈,记当日、辕门初立。磨盾鼻、一挥千纸,龙蛇犹湿”,“老子年来,颇自许、心肠铁石。尚一点、消磨未尽,爱花成癖”等句声壮如钟,后人以为:“悲壮激烈,有敲碎唾壶、旁若无人之意。南渡后诸贤皆不及。升庵称其壮语足以立懦,信然。自名《别调》,不辜也。”[18]陈廷焯也以为“刘后村则感激豪宕,其词与安国相伯仲。去稼轩虽远,正不必让刘、蒋”[19]。陈人杰也是辛派词人,有《龟峰词》一卷,今存31首,均用《沁园春》调填之。其词笔力雄健,挥洒自如,于慷慨激昂中流露悲凉的情调,风格与辛弃疾相近。又有刘学箕,生卒年不详,字习之,号种春子,又号方是闲居士,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刘子翬之孙。有《方是闲居小稿》,词存集中。其词也慷慨悲烈,如“杜陵老,向年时也自,井冻衣寒”,“扶起仲谋,唤回玄德,笑杀景升豚犬儿。归来也,对西湖叹息,是梦耶非”,正如四库馆臣所评:“今观集中诸词,魄力虽少逊辛弃疾,然如其《和辛弃疾金缕词韵述怀》一首,悲壮激烈,忠孝之气,奕奕纸上,不愧为韐之子孙。虽置之稼轩集中,殆不能辨。淮所论者不诬。”[20]

余论

宋代福建词人尤其是爱国词人凭借其政治才能、忠君爱国热情、豪放词风,得到后代闽籍文人的高度赞扬与忠实追随,“尤当羡、抗金卫国,辞严义正”(陈守治《永遇乐·千仞丹崖》)。后人或访其遗迹,或读其遗集,或感其精神,南宋忠臣李纲、张元干、邓肃等人为后世尤其是晚清民国的闽人与闽词提供了精神养分。当林则徐师法稼轩,以词为史,担忧“烟楼,撞破何时。怪灯影,照他无睡”(《月华清·和邓嶰筠尚书沙角眺月原韵》)之时,刘家谋心忧民生,哭泣“无禾无麦年年叹,宵旰几回心切。江淮决,更女哭男号,尽带涛声咽”(《摸鱼儿》)之际,林庚白为统一抗战心急如焚,喊出“古有卧薪尝胆,今有金迷纸醉,上下尚交征。安得倚长剑,一蹴奠幽并”之日,我们仿佛真切地感受到福建文士爱国情、豪迈意在词体中的传承,“历史川流不息,精神代代相传”,“知有忠魂江水上,西风夜夜咽寒潮”(长乐柯鸿年《兵后归马江学校》)。

注释:

[1]谢章铤著、刘荣平校注:《赌棋山庄词话校注》,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13年,第75页。

[2]丁绍仪:《听秋声馆词话》卷十八,唐圭璋编:《词话丛编》,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第2806页。

[3]唐圭璋:《两宋词人占籍考》,《词学论丛》,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576页。

[4][6]陈庆元:《福建文学发展史》,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6年,第169、197页。

[5]陈庆元:《词中的江湖派——南宋后期闽北词人群述评》,《词学》2000年第1期(总第12辑)。

[7]李纲自其祖始居无锡(今属江苏),但他占籍福建,且多自诩为闽人,故也应归属福建词人。

[8]李纲著、王瑞明点校:《李纲全集》下,长沙:岳麓书社,2004年,第1751页。

[9]冯煦:《蒿庵论词》,唐圭璋编:《词话丛编》,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第3595页。

[10][11]陈人杰:《龟峰词》,刘荣平编:《全闽

词》,扬州:广陵书社,2016年,第432、436页。

[12][13][20]纪昀等:《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石家

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5465、5460、4168页。

[14]胡寅:《酒边词序》,金启华等辑:《唐宋词集序跋汇编》,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0年,第117页。

[15][19]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孙克强等辑:

《白雨斋词话全编》,北京:中华书局,2013年,第1177—1178、1177页。

[16]邓广铭:《辛弃疾传 辛稼轩年谱》,北京:生

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7年,第223、235页。

[17]其三有“已约醉骑双凤,玩三山风月”句,当也作于福州。

[18]李调元:《雨村词话》卷三,唐圭璋编:《词话丛编》,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第1421页。

版权所有:中共福建省委党史研究和地方志编纂办公室 各设区市、平潭综合实验区党史方志部门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20005811号)
技术支持:东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