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相关命名的中国军舰历史
2024-04-2208:33:12来源:志书工作处

军舰是流动的国土,近代以来中国海军逐渐形成以地名命名军舰的舰艇文化。厦门位于东南海防要冲,历史上因海防而生,缘海洋贸易而兴,生来具有对外开放前沿与海防、海军重地双重特性。厦门相关命名的中国军舰历史,体现了厦门与中国海军历史文化的渊源,又呈现了中国海军由弱到强、由传统到现代、由区域到远洋的历史缩影。

一、屈辱短命的大清海军木壳炮舰“厦门”号

1862年 2月,两广总督劳崇光奉清廷之命,在广东与海关代理总税务司赫德(英国人)商定用80万两白银,购买7艘舰艇及一条供应船,由此组成所谓的“英中舰队”。海关总税务司李泰国聘请曾参加过两次侵华战争的原英国海军上校阿思本为该舰队司令。清政府原拟为每艘大舰各招30名洋员,小舰各招10名洋员左右,其余舰员应由中国人充任。而李泰国却擅自招募了600名外籍官兵上舰,还私自和阿思本签订舰队章程,规定舰队“均归阿思本一律管辖调度”。1863年1月,阿思本擅自将各舰命名为北京、中国、厦门、盛京、广东、天津、江苏。军舰命名属于内政主权问题,清政府获悉后尤为不可忍,1863年7月9日由总理衙门发文将船名重新命名为“金台、一统、广万、得胜、百粤、三卫、镇吴”等。广万号即阿思本命名的厦门(Amoy)号,原为英国海军的木壳炮舰,1857年3月16日由英国格林船厂建成下水,排水量约370吨。这支舰队抵华时,清政府认为太平天国运动接近尾声,已无作战需要,且阿思本揽权嗜利,舰队将来必受其控制,于是下令将舰船折价发卖,人员遣送回国,阿思本舰队就此结束。1867年4月30日,英国照会总理衙门称,原“江苏”“厦门”两船已在售出。有资料显示,这两艘船实际买家是日本近代海军的前身萨摩藩海军。

清政府耗资巨额白银购买整支舰队,却被外国冒险家欺蒙讹诈,落得个舰财两空的血泪教训,也促进晚清洋务造船事业的开展。

二、民国海军的两代“同安”号

19世纪末海军技术革新,诞生新式驱逐舰。为了让中国海军拥有第一款真正形成战斗力的驱逐舰,1909年清政府向德国希肖造船厂订购了长风号及其两艘姐妹舰伏波号和飞云号。当1913年这三艘驱逐舰(当时又称鱼雷快船)抵华时,中华民国已经取代清政府,民国大总统袁世凯将其改名“豫章、建康、同安”。民初北洋政府是采用华夏的古郡名给这三艘军舰命名方式。此“同安”号之名来自隋唐时期的同安郡,辖境大致为今安徽潜山、安庆一带。该舰作为民国初年的新式战舰,在民国初年一度极为活跃,曾经南下广州追随孙中山参加护法运动,成为护法舰队的“明星”。1923年后,又北上青岛成为东北海军、民国海军第三舰队的主力。1937年12月初,日本陆、海军包围青岛。为了不成为敌人的俘虏转而成为侵略工具,民国海军第三舰队拆卸全部舰炮、武器,将包括“同安”在内全部13条舰船自沉堵塞青岛附近航道。“同安”舰一炮未发就被迫自沉的耻辱是近代中国海军悲情乐章的一个音符。

除了这艘传奇的驱逐舰“同安”号外,民国海军在抗战后还有过一艘以同安县命名的“同安”号军舰。抗战胜利后,民国海军作为二战战胜国接收日本军舰。1947年7月 31日,民国海军正式接受第二批日本赔偿军舰后,暂时命名为“接9”至“接16”。其中,“接13”号为原日本海军“海防第192”,于1945年2月28日在三菱长崎船厂竣工的丁型海防舰,标准排水量740吨,满载900吨。装备有4.7寸主炮2门,40厘米机炮副炮4门,25厘米机炮6门。1948年5月1日,“接十三”号正式改名“同安”,舰名取自当时福建省同安县(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民国海军军舰命名改用民国行政区名)。该舰建于战争末期,质量相当粗劣,入列后即故障不断,长期坐困港口。1949年5月,被拖去台湾基隆,1951年即报废拆解。

三、人民海军的两代“厦门”舰

1949年4月23日,人民海军成立后,军舰命名主要以本国行政区以及著名山、河、湖命名,其中地级市、副省级城市名主要用以命名护卫舰和驱逐舰。

人民海军中的第一代“厦门”舰是中国完全自主建造的第一个反舰型导弹护卫舰。新中国成立初期,新中国通过根据苏联图纸和材料建造的6601型护卫舰和自行研制的65型护卫舰初步建立了自行建造中型水面舰艇的能力。但是,世界海军强国已经开始对护卫舰实施导弹化,中国海军急需装备反舰导弹的导弹护卫舰。1973年,沪东造船厂提出053K型护卫舰设计草案。1974年1月的西沙海战,促使中国海军决定在053K型基础上修改为053H型反舰型导弹护卫舰的过渡办法。053H型护卫舰是中国完全自主建造的第一型反舰型导弹护卫舰,设计思路是“以造代修”,立足于以国产现有装备快速建造抗衡海上威胁。首批开工的三艘053H型护卫舰先后被命名为“九江”“厦门”“南平”。其中首舰“九江”号后改造成火力支援舰,二号舰“厦门”号和三号舰“南平”号始终作为导弹护卫舰。厦门号护卫舰(舷号:515)于1975年4月6日在沪东造船厂开工,1975年10月27日下水,1975年12月7日—12月25日试航,1975年12月31日交船,服役于东海舰队。2010年12月,第一代“厦门”号退役。2013年,该舰被人民海军赠予江苏泰州市,移交泰州的海军文化公园,并于2021年国庆期间对游人开放。

人民海军第二代厦门舰(舷号:154),于2015年7月7日下水,2017年6月10日服役于东海舰队。这是继昆明舰(舷号172)、长沙舰(舷号173)、合肥舰(舷号174)、银川舰(舷号175)、西宁舰(舷号117)之后,第6艘入役中国海军的052D型驱逐舰。新一代“厦门舰”服役东海舰队之后,为维护祖国统一和国家海洋权益上正常态化发挥重要作用。

结  语

从近代海军购买的第一支舰队中的“厦门”号,到晚清订购的“同安”号,以及民国时期抗战后接收日舰改名的“同安”号,厦门和近代中国海军的屈辱、悲壮、抗争的命运紧密联结。人民海军诞生之后,厦门又先后和中国自建的第一型导弹护卫舰、中国自建世界先进水平的052D型驱逐舰结下光荣情缘。

厦门与中国海军战舰的“三世缘”(清、中华民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展现了厦门与中国海军荣辱与共的历史印记和精神纽带。回顾以厦门相关命名的军舰历史经历,不仅可以从一个侧面呈现地名与中国海军、中国海防的历史联接和纽带,也能具体复现中国海军建设走过的艰难曲折的历程。

版权所有:中共福建省委党史研究和地方志编纂办公室 各设区市、平潭综合实验区党史方志部门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20005811号)
技术支持:东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