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志天地: 以文人之笔舌传山川之精彩———古代诗人咏同安
2024-08-0515:48:43来源:《嘉禾之光》

同安自古山川秀美,人文荟萃。二岛(金门、厦门)扃锁于东南,文笔三峰秀出其北,铜鱼绕双溪之流,葫芦映百雉之内。古人云,山川“非借文人之题咏,即名胜亦黯然无色”。因此,自古以来,许多同安本土诗人,他们借“胸藏万汇凭吞吐,笔有千钧任歙张”(郭沫若诗)的如椽大笔,为同安的山川形胜、文物古迹、风土民情、交通物产、信仰娱乐等,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也成就了“闽之文学,以漳泉为最,而漳泉尤以同安为最”(民国版《同安县志》卷四十一引宋魏了翁语)的声誉。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同安古代诗人探古寻幽,搜奇索奥,习惯把爱乡的情愫融入故乡的山水中。

明代刑部左侍郎洪朝选(洪厝人)“双溪溪上木兰舟,潮长溪深水自流”的诗句,让我们领略到四百多年前同安母亲河双溪(东溪与西溪)荡舟送客,依依惜别的场景。清代谢清丑“商旅银水竞泛舟,船过城桥不眠桅”的诗句,也为我们留下了一幅双溪“水深浪击,舟筏穿梭”的画卷。

清代解元黄维岳(辜宅人)“振衣千仞望沧溟,海水连天一色新”和方朝敬“两岛苍茫腾海去,双溪纡折抱城来”的诗咏,描绘登大轮山眺望金厦两岛、双溪拥城的气派。

明代浙江按察副使刘存德(东桥人)“龙宫掩映碧云间,南北高峰耸两关”的诗句,描绘了“西山茂,同安固”同安西山及白云岩的地理形胜。

明季举人池显方(嘉禾里人)“上潭不见底,二三奔未己。五六潭尚渊,漩光最青紫。七八九相邻,茸滑难容趾。十潭至十二,令人不可视”,描绘了北山十二龙潭的形状和特色。

清代倪鸿范“杰构华岩压群峰,崚嶒攒簇似芙蓉”,描写莲花山太华岩状如芙蓉(莲花),壁立千仞的形态。

清代周奇炤(前场人)“灯与千村为日月,溪无一刻不风雷”,展示了开年寺前(今莲花云埔村南,已废)一幅千家灯火,溪流轰鸣的风景画。

清代同安首位进士李其蔚(山边人)“深竹裹禽声,浓烟蒸石汁。客来僧不知,静对梅花立”的诗咏,描绘了澳内(今莲花澳溪)磊园“小武陵”(贡生陈柏芬题刻)的自然风光。

清代户部主事陈睿思(松田人)“香动梅花邀月饮,寒侵树影枕云眠”的诗句,是作者在东庄山对《东皋笠庵十景》“禅灯映月”景观的延伸。

清代女诗人郭宜璋(侯宾李长庚孙妇)“绕屋稻花香习习,当门流水碧溅溅”,便是“在田书屋”田园风光的写照。

清代张际亮“近海风多欲上潮,马家巷口日萧萧”,再现了马巷古镇“商贾辐辏”的景象。

至于吟咏同安县嘉禾里(今厦门岛)的诗句更是不胜枚举。清代洪和长“锦绣烟花自一洲,无边风景似杭州”的诗句,在清代就把“嘉禾”与“杭州”相提并咏了。

同安诗人作品内容丰富,题材广泛。他们除“传山川之精彩”外,对同安历史事件、物产、民俗等也有佳作传世。如:

明代“理学名宦”林希元(垵山人)“杀戮同鸡犬,川原污血腥”的诗句,反映明代日本倭寇窜犯同安杀人如麻的惨状。进士卢若腾(金门贤聚人)“去去将安适,掩面道傍啼”的诗句,反映清初“迁界”百姓被“若驱犬羊”的颠沛生活。童宗莹(城内人)“戊子之年陷城池,填街塞巷有横尸”的诗句,描绘顺治五年(1648年)农历八月二十六日清兵屠同安城“僵尸盈衢,朽胔蔽路”惨景。明代五省经略蔡复一(金门蔡厝人)居东山草堂时,在他的诗稿中有“雨能转雪眼亦开”“雪洗月光即新魂”的诗句,诠释他在自序中称“吾乡乃亦有雪”的记录。宋代林夙“玉腕竹弓弹吉贝,石灰荖叶送槟榔”的诗句,让我们知道宋代同安已有种植棉花(吉贝)的历史。清代方珪“乍经面起还留迹,不踏花归也自香”的诗句,让我们似乎闻到当年“同安香饼”(即马蹄酥)的香味。明代林希元《端午石浔竞渡诗》“龙舟随地辟,梅雨逐风微”的诗句,让今天研究厦门“扒龙船”的专家学者找到了历史依据。清代林兰痴“调羹汤饼佐春色,春到人间一卷之”的诗句,让今天的食客了解同安三月节“家家食薄饼”的习俗。清代贡生陈障川(松田人)“风调雨顺祝年丰,老少同欢一鼓中”的诗咏,反映百姓于社日祭土地神,庆祝丰收的热闹场面……

古代同安诗人的作品“蕴玉怀珠,辉媚外溢,此山川之以文献也”(民国版《同安县志》卷二十五),为我们今天建设美丽乡村留下了一笔可持续发展的文化遗产。

版权所有:中共福建省委党史研究和地方志编纂办公室 各设区市、平潭综合实验区党史方志部门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20005811号)
技术支持:东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