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学术研究 > 理论视野
当年的三明市金属制品厂
2024-08-0616:19:11来源:

岁月如歌,几位满头银发的老同志相聚在一起促膝谈心,回忆当年从上海迁厂来三明的一幕幕往事,不禁浮想联翩,十分感慨。那难忘的年代、难忘的历程、难忘的精神,使我们这些身临其境的人们铭记在心,也感染激励年轻的一代不忘历史,珍惜现在。

三明市金属制品厂是1960年第一批从上海搬迁来三明的工厂之一,它的迁厂过程及到三明后的艰苦创业历程,是上海迁明企业的缩影。回顾当年,在荒坡上建厂,如今,金属厂的旧址已成为高楼林立的“文笔小区”,生产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迅速令人惊叹。

整厂搬迁  支援福建

三明市金属制品厂在上海时原名中国金属制品厂,其前身是1940年何氏兄弟开办的一个小厂,解放后生产有所发展,公私合营时的资产将近20万元,职工50多人,合营后为上海市重工业二局建筑五金公司下属的中心厂,主要生产铰链(合页)等建筑用小五金。那时的公方代表是许荣培,工会主席是束国先。后来生产发展了,出口任务增加,原计划要在上海浦东扩建新厂,后因国家经济暂时困难而暂停。不久,华东局应福建省委请求,决定从上海搬迁一些轻工企业到福建三明支援工业建设。金属制品厂就成为首批搬迁三明的工厂。

1960年12月12日,上海市有关部门作出了迁厂决定,厂党支部书记束国先接到通知后,立即带了两人到三明实地勘察。虽然当时三明的条件十分艰苦,厂房和宿舍都没有,每人每月才供应二两食油,但祖国建设需要高于一切,“上海要支援全国”,“上海的工人阶级就是要到最艰苦的地方去。”他们不讲条件,坚决响应号召,20日左右回到上海后,立即召开支部党员会议统一思想,随即召开全厂职工大会进行动员,决定加班加点完成全年的出口任务,在完成任务后再放假几天,做举家迁厂的准备。

1961年1月12日,全厂职工和家属到厂里报到,那时厂里已有职工120多人,加上家属总人数达300多人。由于人数比较多,家属中有老有小,春节又快要到了,为了能安全迁厂,厂里派了4名党员2名团员提前到三明,负责安排第一批迁厂人员到三明后的食宿。交通方面则由福建省驻沪办事处出面联系一节硬卧车厢和一节硬座车厢专用。1月23日,由束国先带领的第一批搬迁职工先走,副厂长袁仲熙留在上海带领第二批人员负责装运设备材料和行李。第一批人员在上海北站乘上了南行的列车,老人和小孩坐硬卧车厢,其他人员坐硬座车厢,上车前厂里准备了路上吃的食物。当列车缓缓驶离站台时,很多人流下了惜别的眼泪。别了,上海!金属制品厂的干部职工满怀着工人阶级支援祖国建设的热忱,奔赴千里之外的工业基地——三明。

金属制品厂的搬迁,从动员到启程,仅用了短短一个月的时间。全厂职工响应号召,告别亲朋好友,离开繁华大都市,举家南迁到人地生疏的山区新城,这种崇高风格和感人精神是十分难能可贵的。

任劳任怨  艰苦创业

那时初到三明的人对三明都有一个深刻的印象,那就是“晚上一大片,白天看不见。”建设初期的三明,晚上灯光闪烁,有高有低的灯,星罗棋布,好像有许多高楼大厦遍布在沙溪两岸。但到了白天,并没有看到什么高楼大厦,眼里只是丘陵起伏的建设工地和城关、列东、列西简陋的民房,还有建在高地上的房舍。

金属制品厂的职工坐火车抵达三明站时,受到时任三明市机械工业局局长贾元兹等人的迎接。大家从火车站出来,第一次看到横卧在沙溪河上的浮桥,在新奇的心情中走过浮桥,到了城关,在汽车中心站对面的螺丝厂简易宿舍里暂住了下来。由于住房太少,不少人又分散住到了皮鞋厂、粉干厂等好几处地方。

安顿下来后,贾局长对束国先陈述了把螺丝厂并入金属制品厂的意见。螺丝厂是1960年9月从上海搬迁来的一家20多人的里弄小厂,负责人是陈惠珠。一下子增加那么多人,螺丝厂的水电供应都成了问题。当时厂房和宿舍都没有建好,他们就自己动手,从汽车中心站的水井安装水泵接通水管,又砌了“老虎灶”烧开水,职工和家属有了开水供应,再把电线接上,就可以安度春节了,也有了起码的生产和生活条件。

春节前几天,第二批迁厂人员在袁仲熙副厂长带领下也到了三明。接着家具和行李也到了,没有汽车装运,全厂职工人人参加,到火车站去抬行李。春节一过,设备陆续到达,上海闵行电机厂支持的40台电动机也到了,汽车中心站支持了汽车,职工自己动手,装卸设备。因为运输工具不足,几十箱生产模具,不少还是靠大家从火车站抬回来。

安装冲床等设备没有水泥来做基础,就把铁路枕木架起做临时基础,这样就可以安排生产了。生产上用的氧气因氧气瓶太少,供应不上,就主动帮助三明化工厂修复氧气瓶上的气阀螺丝,解决了氧气供应问题,也从此与三明化工厂建立了密切的协作关系。厂里还主动为重机厂和铁路系统生产非标配件,为他们排忧解难。在当时生产方向未定的困难情况下,金属制品厂靠自己的努力找活干,闯出了一条路。那时厂里既要坚持生产,又要自力更生节约开支,上级拨给的25万元迁厂费用,精打细算地使用。计划经济时代购买设备要有指标,别的工厂放弃了的设备指标,厂里就争取过来用迁厂费用去购买。这笔珍贵的迁厂费用几乎都买了生产上需要的设备。

辛勤奉献  情系三明

金属制品厂自1961年搬迁到三明,经过了十多年的艰苦创业,从一个生产建筑小五金产品的企业,逐渐发展壮大成一个实力比较强的机械加工企业。这里面除了党的领导,各方面的支持和班子的团结,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厂里职工任劳任怨,齐心合力的团结奋斗和在技术上不断钻研,力求精益求精的进取精神。迁厂以来,不仅工厂发展了,还培养了一批企业管理干部和技术骨干。这些辛勤奋斗的成果,充分显示出金属制品厂职工建设三明的热情。

厂党支部书记束国先于1971年调到市重工业局工作,厂长袁仲熙一直在厂里工作到1979年退休。他们同全厂职工一起在上级领导下,尽心尽力,同甘共苦,为三明地方工业的起步和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今天回首往事,所有人为了支援福建,建设三明,无怨无悔。

 

(作者:原三明市(县级市)市委副书记、副市长  余震岳)


版权所有:中共福建省委党史研究和地方志编纂办公室 各设区市、平潭综合实验区党史方志部门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20005811号)
技术支持:东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