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市区概况 > 名镇名村
思明原乡 | 滨海串珠:厦港渔村
2024-08-2910:15:09来源:厦门市思明区档案馆、中共厦门市思明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厦港,是厦门港的简称。今日的厦门港,包括厦门海湾多个港区,如鹭江道港区、东渡港区、海天港区、五通港区、海沧港区、东海域港区等;而旧时的厦门港,主要指今厦港街道一带,因早年厦门港口设施多建设于此,所以厦门港往往指厦港街道,简称厦港。 


厦港片区在新中国成立前设立为厦港区,1950年厦港区被撤,并入思明区,降格为街道。由此看出,厦港片区老早就有了城区建制,脱离了乡村。然而,这又是一个特殊城区,半城半乡,半工半渔,直到1979年末,片区内约35000人,渔民还占到22%,这里是疍民在厦门的唯一聚居点。
厦港渔民世代生活在沿海一带,即旧时的玉沙坡,今天的民族路、大学路沿线,而在辖内的思明南路沿线则基本建为城区,因而本书所写的厦港渔村内容主要聚焦于海滨地带。


1735179633900344.png

  • 20世纪70年代的厦港渔村(图片来源:《口述历史:厦门港记忆》鹭江出版社2014)

玉沙坡:沙白如玉,环抱如带


今天沙坡尾为大家所熟知,沙坡头却少有人知,其实沙坡有头有尾。旧时,厦港海滩的子洁白如玉,享有美名“玉沙坡”,包括沙坡头和沙坡尾,沙坡头基本在今民族路外侧,沙坡尾在今大学路外侧,其分界在朝宗宫一带。 
朝宗宫原址为旧龙王庙,祀风、雨、雷、电神及四海龙王,1912年建电厂时被拆。后来,朝宗宫从别处迁建于此,祭拜妈祖,今在庙宇前仿古制兴建接官亭牌坊。玉沙坡接官亭牌坊原由厦防同知蒋元枢建于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两面分别写有“盛世梯航”“天南都会”。 
明末清初,郑成功据守厦门之际,漳州龙海月港没落,厦门港随之兴起,九龙江沿岸的龙溪、海澄、漳浦等县渔民迁往厦门港,张、阮、欧、黄等四姓居多,他们以船为家,以渔为业,被称为疍民。与此同时,泉州惠安渔民也迁移而来,包括王、洪、郭、郑等姓,他们擅长网渔与造船。另外,潮汕沿海的闽南语系渔民苏、陈二姓,东南沿海渔民蔡、林二姓也迁入。这些渔民当中多为汉族,少数为回族、畲族,他们是厦港渔村的奠基者。 
1727年,清廷确定厦门港与台南鹿耳门之间开展对渡,在接下来的近百年时间里,台湾的稻米从鹿耳门运抵厦港,大陆的人员、货物从玉沙坡驶往台湾。 


1735179651652558.png

  • 朝宗宫前面仿古建造的“盛世梯航天南都会”牌坊(正面) 


清代中叶,兴建玉沙坡渔港,岸线长约2000米,水深十几米。清《鹭江志》载:“玉沙,在厦港。环抱如带,长数百丈,上容百家,税馆在焉。风水淘汰,毫无所损,每商船出港,取数百石作重,终岁不竭,宇宙中异事也。” 
在今民族路内侧如蛛网密布的街巷中,包括鱼行口街、市仔街、南打棕街、料船头街、配料馆巷等,足见当年渔业与港口之荣景。鱼行口街得名于当地几十家渔行一字排开,蔚为壮观。市仔街是集市贸易繁荣的商业街。南打棕街是制作船舶缆索的地方,配料馆巷、料船头街是以前配发、运送木料赴台的地方。
从明末清初直至20世纪30年代,玉沙坡渔业和贸易主要集中于沙坡头,到百年前,沙坡头海滩被填塞,沙坡尾才后来居上,取代了沙坡头的渔村龙头地位,成了厦港渔民捕捞作业的聚集地。


1735179669185154.png

  • “盛世梯航天南都会”牌坊(背面) 


避风坞:渔民上岸,文创转身 


在大学路西段外侧兴建了沙坡尾避风坞。沙坡尾避风坞原本为演武池出海口,如今演武池大幅“缩水”,仅剩一个小池和一个避风坞,两处水域之间被陆地所分隔。早年,沙坡尾避风坞是临岸小水道,三面皆为沙滩,利于小船避风。1858年,美国人在避风坞沿岸创办了厦门船坞公司,开展修船、造船、租船、拖船等业务。同年,今开元路的夹舨寮也兴建造船厂。1892年,厦门船坞公司改由德记、和记、太古三家洋行合资经营,更名为厦门新船坞公司,随后兴办了冶炼厂、锅炉房、铁工厂、机器厂等15家附属工厂。


1735179691445779.png

  • 1994年的沙坡尾避风坞(曾少雄摄) 



1933年,沙坡尾筑岸填土,建避风坞、驳岸码头、交易市场。1951年,在驳岸码头东南侧扩建水产品交易场,面积 1800平方米。1958年,坞外建筑防沙堤,1969年, 避风坞四周改建石块驳岸,驳岸外侧建设环坞步道。


1735179712954504.png

  •  旧时的沙坡尾驳岸码头(图片来源:《口述历史:厦门港记忆》鹭江出版社2014) 



1959年,沙坡尾6个渔业高级社和远洋渔业合作社组建成厦门市海洋渔捞公社,办公点设于避风坞出海口。渔捞公社实行灯光围网捕鱼技术,当时在全市得到推广,渔捞公社后来改制成为厦门市第二海洋渔业公司。1982年,沙坡尾设置台轮停泊点,开展对台小额贸易。1989年,驳岸码头内侧兴建2500平方米的交易场,并在附近建设了渔业配套的水产造船厂、水产冷冻厂、水产加工厂、海洋仪器厂等。从20世纪90年代起,避风坞渔业渐趋没落,特别在2003年演武大桥建成通车后,大渔船无法驶入避风坞,渔业转型,形势使然。2015年,厦港渔民全部退渔上岸,厦港渔村从此画上了句号。


1735179742730286.png

  • 厦门海洋渔业公司股票正面(图片来源:《口述历史:厦门港记忆》鹭江出版社2014)


沙坡尾避风坞周边的造船厂、水产加工厂、鱼肝油厂、冷冻厂等老旧厂房,现今已华丽转身,转型为艺术西区、吃堡等场所,起吊机斜坡成了滑板场,冷冻库成了演奏空间,机器平台成了演讲台,创意酒吧、手作集市、咖啡小店等,文艺气息无处不在。


1735179760214521.png

  • 艺术西区


1735179776982438.png

  • 艺术西区里的手作集市


版权所有:中共福建省委党史研究和地方志编纂办公室 各设区市、平潭综合实验区党史方志部门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20005811号)
技术支持:东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