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志天地:从私人藏书楼演变而来的阳翟图书馆
2024-09-2911:16:38来源:《嘉禾之光》
阳翟图书馆是民国初年同安县第一家图书馆,由辛亥革命志士、同安社会知名人士陈延香筹资开办,是一所由私人藏书转化成公共使用的近代图书馆。

阳翟位于同安城南,今为厦门市同安区祥平街道阳翟社区。同安阳翟陈氏祖籍河南固始阳翟,五代梁乾化三年(913年)入闽,居浯州(金门)阳翟,是为浯阳陈氏。明初正统年间(1436—1449年),十四世祖陈大益由金门迁徙至同安,开基城南阳翟,繁衍子孙,阳翟陈姓遂成为同安望族。阳翟陈氏历来注重自家子弟的培养,读书习文之风盛行,自宋淳化三年(993年)金门阳翟的陈纲登进士第之后,浯阳陈氏历代科名不衰。明初迁徙同安之后,同安阳翟陈姓中进士有三,举人有十一,贡生有三十八,足见阳翟人对教育之重视。陈延香创办阳翟图书馆之举,亦是其倡导教育以启迪民智的思想体现。
陈延香(1887—1960年),又名树坛,字澄怀,晚年号慧香居士,同安县在坊里阳翟村人,清康熙朝同安藏书家陈昌祚的七世孙。陈昌祚(1665—1713年),字永如,乳名带,康熙年间附贡,在阳翟村荔枝宅(其周围原有成片的荔枝林,故名)建有坦园,“藏书数千卷,有奎阁、怡亭、曲径诸胜”。陈延香青少年时期随从父亲陈仲信就读,受过严格儒学教育。19岁时,父亲病故,他继承父业,受聘角尾、灌口等地乡村任塾师。清宣统二年(1910年),在同盟会会员庄尊贤等人的引导下,于灌口石头亭乡加入同盟会。辛亥革命前夕,庄尊贤即派遣陈仲赫、陈延香等人返回同安县城,打入立宪派创办的自治研究所,以青年学员为对象,创建同盟会的外围组织同安青年自治会于铜鱼馆芝田书房,由陈延香任副会长。辛亥革命爆发,陈延香与陈仲赫等人发动青年自治会会员,打出同安革命军旗号,与庄尊贤率领的灌口革命军里应外合,于九月二十九日光复同安县城。1913年,陈延香被推选为福建省议会议员。1915年,军阀福建省长李厚基解散省议会,陈延香因反对袁世凯称帝被通缉。越年,袁世凯死,陈延香复任议员至1926年。这期间,他把所提议案、质询书及往来文牍编成《延香建言录》,全书24万字,是研究辛亥革命后十数年间同安乃至福建省历史的珍贵史料。
陈延香出身于书香世家。其太祖陈昌祚是清初同安的藏书家,其父亲陈仲信是清末秀才、乡村塾师。清末民初时,陈仲信在荔枝宅建置一座由双曲燕尾脊的前、后两进主体建筑以及天井、拜亭和护厝组成的房屋(今同安区祥平街道阳翟村二房三里282—293号)。陈廷香继承先祖遗志,在这荔枝宅左前护厝增建二层楼房作为书房,取名“宜宜楼”,取宜书宜画之意。陈延香于书房内收藏大量书籍、字画,其中或含有其祖陈昌祚的坦园遗藏。
陈延香早年受“教育救国”思潮的影响颇深,故辛亥革命之后,致力于兴办家乡教育。1912年,陈延香与陈仲赫创办阳翟学校。陈延香将其七世祖的书堂“坦园”改建成校舍 (即现在阳翟小学校址),为同安县最早的私立学校。1923年,陈延香出洋募捐,筹办阳翟学校中学部,得到陈嘉庚及其他华侨的大力资助。1923年,中学部正式招生。
陈延香创办阳翟学校之后,认为图书馆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不可或缺的设施,又于1924年选择学校的一间平房设置藏书室,将自己个人收藏的图书1000多部(一部数册)捐出来作为藏书室基础馆藏,供给学校教育教学使用。随着社会阅读需求的提升,陈延香发现同安城内缺乏提供公众阅读的图书馆,很不利于民众教育的需要。因此,矢志于家乡文化教育事业的陈延香,觉得有必要设立一所为民众服务的图书馆。1928年,陈延香在学校藏书室的基础上,又增加几千册图书,正式成立阳翟图书馆。阳翟图书馆设馆长、副馆长各一人,管理员二人,其经费由阳翟学校基金拨付。
阳翟图书馆成立后,不仅接待本校师生,还服务校外读者。因此,阳翟图书馆具备了学校图书馆和公共图书馆的双重性质。而这正是陈延香热心故里、造福乡梓的一贯做法。
图书馆开馆之后,陈延香感觉藏书几千册的图书馆规模不大,不能满足社会之需要,而仅靠自己个人有限的力量来推进图书馆的发展显然是不够的,因此,他于1923年至1929年先后四次出洋,历经东南亚多个埠头,向各地华侨同胞劝募文化教育基金,计得10多万元。他将其中的2万元拨出作为图书馆经费。
1933年春,陈延香利用这些基金在校园内新建平屋六间,前两间作为阳翟学校的仪器室和图书馆的阅览室,后两间为图书馆藏书室,中间为办公室,工程造价4000元。1934年冬,又重建二层楼馆舍,占地面积2799平方尺,投资8000元。馆舍为西式建筑风格,坐西朝东,双层砖木结构,折坡瓦顶,正立面中部凸出上、下两层方柱门廊,建筑面积340平方米。楼上为图书库和报刊图片收藏室,楼下为图书出借处和报刊阅览室。这座楼是当年阳翟学校唯一保存到今天的楼房。
由于经费有保证,至1934年阳翟图书馆的图书收藏量已达到17000册。藏书以中国古籍线装书为最多,外文图书占少数。图书的分编,其中一部分采用《杜威十进制图书分类法》,另一部分采用王云伍制定的《中外图书统一分类法》。古籍线装书则采用经、史、子、集、丛五部分类法,其目录另录。古籍善本孤本图书采取专库保存,妥善管理的办法。
为便于群众阅借和充分发挥图书作用,阳翟图书馆还开展图书巡回出借活动,也就是当今的图书馆外流通服务。它还与集美、马巷等地的图书馆、图书室及社会团体的图书室,建立了相互交换书籍的关系,尽力发挥每册图书的利用率。此外,馆内还附设儿童图书室,为小学生开辟了良好的学习园地。
1931年,阳翟学校奉教育局训令改为同安县立初级中学。1936年,阳翟图书馆藏书移交给同安县立中学(即同安三中的前身),图书馆结束其作为公共图书馆的历史使命,转变为一所学校图书馆。其中上万册古籍线装图书和民国年代出版的“万有文库”丛书等,于1956年移交给同安县文化馆图书室,成为同安县图书馆的基础馆藏,其中有几部图书后来被列入全国善本书目,引起了有关部门的重视。
阳翟图书馆的创办,是同安县图书馆事业兴起的前奏,陈延香是同安县图书馆事业的先行者、开拓者。矢志于家乡文化教育事业的陈延香,将毕生精力都献给故乡文化教育事业,曾于1917年任同安县劝学所所长(相当于今教育局长)。1920年至1922年,他还应陈嘉庚先生之聘,任集美学校总务主任兼女子小学校长,代理集美中学和师范学校校长,并参与筹建厦门大学。陈延香对国家、对社会的贡献殊多,令人钦佩。

版权所有:中共福建省委党史研究和地方志编纂办公室 各设区市、平潭综合实验区党史方志部门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20005811号)
技术支持:东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