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学术研究 > 理论视野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里程碑
2024-09-2915:29:04来源: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新形势下推进文化改革的指导思想、重要方针、目标任务、政策举措,是今后一个时期指导我国文化改革发展,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局面,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纲领性文件。我们要以这次会议为契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进一步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的客观要求,是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战略举措,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迫切需要

历史经验告诉我们:能否代表人民的根本利益,能否满足人民的需求,关系到人心向背,关系到党和国家事业的成败。而人民群众的需求既包括物质需求,也包括精神需求。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任务更加艰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要求更加紧迫。当代中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全面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既要让人民过上殷实富足的物质生活,又要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文化生活。我们要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既要大力发展生产力,促进物质文明的飞跃发展,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需求;又要大力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繁荣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我们必须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自觉把文化繁荣发展作为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第一要务的重要内容,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个基本要求,进一步推动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为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动力、有力舆论支持、良好文化条件。只有使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全面发展,才能不断实现亿万人民的根本利益,才能充分调动、激发并集中起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积极性、主动性,推动科学发展的深入进行。

着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道德基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当前,我国改革发展已进入关键时期,呈现出许多新的阶段性特征,社会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复杂多样,主流的与非主流的同时并存,先进的与落后的相互交织,呈现出多元、多样、多变的特点。社会思潮越是纷繁复杂,越需要主旋律,越需要用一元化的指导思想引领多元化的社会意识,牢牢掌握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权、主动权、话语权,最大限度地凝聚社会思想共识。这就要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必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过程,贯穿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各领域,体现到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各方面,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在全党全社会形成统一指导思想、共同理想信念、强大精神力量、基本道德规范,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就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教育干部群众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认识经济发展的大势,认识社会思想意识中的主流与支流,筑牢思想防线,自觉划清马克思主义与反马克思主义的界限,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同私有化和单一公有制的界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同西方资本主义民主的界限,社会主义先进思想文化同封建主义、资本主义腐朽思想文化的界限,坚决抵制各种错误思想的影响,从而进一步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就要大力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深入进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和民主法制教育,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要引导人们摆正个人、集体、国家的关系,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竞争与协作、先富与后富、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等关系,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推动形成知荣辱、讲正气、树新风、促和谐的社会主义文明风尚。

全面贯彻“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为人民提供更好更多的精神食粮

创作生产更多无愧于历史、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优秀作品,是文化繁荣发展的重要标志。必须全面贯彻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立足发展先进文化、建设和谐文化,激发文化创作生产活力,提高文化产品质量,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要大力弘扬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事业这一鲜明的时代主旋律,热情歌颂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的伟大成就,大力唱响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改革开放好、伟大祖国好、各族人民好的时代最强音,鼓舞和激励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而不懈奋斗。

要坚持正确创作方向,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加强和改进新闻舆论工作,推出更多优秀文艺作品。要发展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准确把握网络文化发展规律,积极鼓励优秀网络文化产品的创作生产,推动优秀文化产品数字化、网络化、加强高品位文化信息的传播,充分发挥网络滋润心灵、陶冶情操、愉悦身心的作用。要完善文化产品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坚持把人民群众的评价作为评判文化产品的最终标准,建立科学的文艺精品评判标准和评价机制。

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

满足人民基本文化需求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任务。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建立覆盖全社会的比较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实现和维护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要坚持以政府为主导,加大财政对公益性文化事业的投入力度,鼓励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公益性文化建设,拓宽服务渠道,健全服务网络,不断提高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供给能力。要积极发展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事业,重点扶持党和国家重要新闻出版单位和社会科学研究机构,扶持体现民族特色和国家水准的重大文化项目和艺术院团,扶持重要文化遗产和优秀民族民间艺术的保护工作,扶持老少边穷地区和中西部地区的文化发展。要统筹城乡、区域文化发展,着力加强基层文化设施建设,优先安排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文化项目,切实抓好广播电视“村村通”、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农村电影放映、电视进万家、农家书屋等重大公共文化服务工程,着力解决基层特别是农民群众看书难、看戏难、看电影电视难的问题。要继续推动公共博物馆、纪念馆、美术馆、文化馆、青少年宫、科技馆、群众艺术馆以及基层文化活动中心向社会免费开放。“管好”、“用好”现有公共文化设施,使其真正发挥应有作用。

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发展文化产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满足人民多样化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必须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推动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为推动科学发展提供重要支撑。发展文化产业要大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不断增强文化产业整体实力和竞争力。要充分考虑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单位的性质和特点,推动文化体制改革在面上展开、向纵深发展;紧紧抓住重塑市场主体这一关键环节,加快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步伐;强化政府宏观调控、市场监管和公共服务职能,推动形成有利于出精品、出人才、出效益的体制机制。这就要努力推动形成新的文化产业格局,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多样性的精神文化需求。要大力发展经营性文化产业,推动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和民族文化为主体、吸收外来有益文化的文化市场格局;坚持以市场为主导,通过积极的产业政策和有序的市场化运作,充分发挥国有文化企业的骨干作用,保持好、引导好民营企业投资文化产业的积极性,迅速壮大我国文化产业的规模,使文化产业占国民经济比重明显提高、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这就要努力促进文化产品和服务“走出去”。要在拓展国内市场的同时,积极开拓国际市场,用好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更好地推动我国文化产品和服务“走出去”,推动中国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积极完善和落实鼓励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的政策措施,培育外向型骨干文化企业和对外文化中介机构,积极开展对外文化贸易,努力扩大我国文化产品和服务在国际文化市场上的份额;加强国际合作,着重抓好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影视剧、出版物、民族音乐舞蹈和杂技等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出口,不断拓展对外文化交流渠道,进一步扩大我国文化传播范围。

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加快构建有利于文化繁荣发展的体制机制

文化引领时代风气之先,是最需要创新的领域。必须牢牢把握正确方向,加快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发挥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中的积极作用,创新文化走出去模式,为文化繁荣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要大力培育市场主体。在推动出版、发行、电影、广电等全行业转企改制的基础上,进行跨地区跨行业重组整合。积极推进一般性文艺院团、非时政类报刊社、新闻网站等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积极培育文化产业的骨干企业和战略投资者,扶持文化创意企业,支持中小文化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

要深化国有文化单位改革。按照国家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总体要求,科学界定现有文化事业单位的性质和功能,进一步深化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内部人事、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探索建立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强化内部管理,增强公共服务能力和活力。

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加强各类文化产品和要素市场建设。加快发展现代文化产品流通组织和流通形式,进一步完善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

建设宏大文化人才队伍、为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供有力人才支撑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队伍是基础,人才是关键。要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思想,全面贯彻党管人才原则,加快培养造就德才兼备、锐意创新、结构合理、规模宏大的文化人才队伍。要按照“四化”方针和德才兼备原则,加强领导班子建设,把那些思想政治坚定、组织领导能力强、具有开拓精神、熟悉文化工作的优秀干部选拔到领导岗位上来。要创造条件、完善措施,继续推动文化领域人才培养工程,努力造就一批名家大师、一批各专业领域的领军人物、一批懂经营善管理的文化经营管理人才、一批掌握现代传播技术的专业技术人才。要认真总结各地区各部门创造的成功经验,建立健全长效机制,努力在提高队伍整体素质、培育职业道德、树立良好社会形象等方面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要认真落实党的知识分子政策,坚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加强与知识分子的沟通联系,主动听取意见和建议,引导广大知识分子更好地承担起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崇高使命。(执笔:洪向华)

(出处:光明日报 2011年10月20日)


版权所有:中共福建省委党史研究和地方志编纂办公室 各设区市、平潭综合实验区党史方志部门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20005811号)
技术支持:东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