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业救国 赴南洋为革命筹款
庄希泉的祖父庄登山,十九世纪中叶举家从安溪逃荒至厦门,有了积累后就经营小生意。幼年庄希泉在厦门读私塾,12岁时被父亲送入厦门的“日办”东亚书院。该书院是一所教授日语、英语及普通课程的新式学校。少年时期的庄希泉就有一股爱国的秉性,对日本学校的奴化教育非常反感。15岁时,父亲为其办理休学,并聘请前清秀才陈观波为其授课。
陈观波是南洋归侨,曾任新加坡崇正学校校长,不但国学深厚,且学贯中西,思想开明,除给庄希泉讲授《诗》《礼》《左传》等国学经典外,还经常给他讲述南洋的风土人情和其所了解到的西方各国国情,是庄希泉“开眼看世界”的启蒙老师。他还不时给庄希泉讲述孙中山在海外的革命活动故事,对庄希泉爱国主义思想的形成影响很大。
1906年,18岁的庄希泉随父赴沪,在自家的庄春成上海分号任出纳,22岁继任该店经理。当时上海是反清革命志士云集之地,漳泉会馆是福建革命人士聚会场所。在那里,庄希泉结识了被孙中山誉为“功在民国”的前清举人沈缦云等人,接受革命思想,激起了对革命的向往。此后,庄希泉追随孙中山先生,从事“实业救国”,开启了亦商亦政的人生道路。
庄希泉曾两次下南洋为革命筹款。1911年11月中旬首次到南洋,为上海军政府筹财政资金;1912年2月前往南洋,为孙中山任名誉董事长的中华实业银行招股筹款及劝募公债,每次都提前超额完成任务。1913年5月,庄希泉应聘出任中华实业银行南洋总分行协理。1916年“南北议和”后,他再度到南洋,与老同盟会员陈楚楠等在新加坡合股在新加坡创立中华国货公司,继续探索“实业救国”之路。
教育救国 创办女子师范学校
在新加坡经商期间,庄希泉遇到了他一生的革命眷侣余佩皋。当时,陈嘉庚已在家乡集美创办集美学校及在南洋大力倡办华文学校,传播教育救国之理念。受陈嘉庚的影响,庄希泉、余佩皋两人都怀有教育救国思想,便商议创办女子师范学校,为华侨学校培养师资。1917年,庄希泉、余佩皋两人与爱国侨领陈楚楠、张永福等共同创办了新加坡南洋女子师范学校(南洋女子中学前身),坚持进行中华文化教育、传播反帝反封建思想,开南洋女子教育之先河。余佩皋任校长,庄希泉任董事长。
华侨教育的蓬勃发展及爱国主义意识的日趋高昂,引起了英殖民当局的注意。1920年,英殖民当局为了限制华侨教育及镇压华侨爱国活动,制定了《海峡教育条例草案》,企图泯灭海外华文教育,激起新马地区300多所侨校师生和数百万华侨的义愤。庄希泉愤而发起成立“华侨学务维持处”,领导了震动马来半岛的“争人权、反苛例”的斗争行动,号召20万余众集体签名抗义。为此,他被捕入狱,关了3个多月。但他不畏强权,将新马总督政府告上了英国枢密院,终审裁判庄希泉中胜诉。虽然官司打赢获释,但英殖民当局将其视为“不安定因素”,宣判将庄希泉“永远驱逐出境”。1921年1月12日,庄希泉被强行押上出境的轮船。临行前,庄希泉满怀激愤地写下了《出境临别》,在词中呐喊:“我十年相亲的同胞啊!望你勿从此灰心,望你勿从此便辍,待故国山河重改造,从头说。”表达了其拳拳的爱国之心。
庄希泉、余佩皋夫妇辗转回到国内后,在爱国侨胞的支持下,1922年5月1日在厦门虎头山北麓庄氏祖宅创办了厦南女子师范学校(后改名“厦南女子中学”),“厦南”即厦门和南洋的意思,由余佩皋当校长,庄希泉当董事长。夫妻二人同心尽力,把女师办得生气勃勃。他们还合撰《南洋英属教育之危机》一书,呼吁应对东南亚的华文教育予以重视。1925年上海发生五卅惨案后,庄希泉、余佩皋成立“厦门国民外交后援会”,由厦南女中带头发动罢课、罢市,抵制日货。此举激怒了日本帝国主义者。日本领事馆将庄希泉关禁在其监狱10天,对他威逼利诱,要他悔过,但他宁死不屈,又被押送至台北监禁。厦门数千人到码头恭送庄希泉。庄希泉在台湾被关了9个多月,经许多爱国人士和团体多次营救,终于1926年4月获释。
大革命(反帝反封建革命运动)失败后,夫妻俩奔波于菲律宾和上海从事革命活动。庄希泉在上海担任地下党活动阵地的泉漳中学董事长,夫妇俩与好友周芜君、许琼华等一起创办了曙光公学、强华小学。抗战期间,庄希泉在香港主持福建抗日救亡同志会,创办建光学校、立华女中,收容大陆逃港难童。在多地留下了教育办学的足迹,宣传进步思想。
变卖家产 支持抗日救亡运动
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国民党右派进行“清党”,庄希泉因与中共有过联系,不为所容,不得不又流亡菲律宾。1932年淞沪抗战期间,他组织募捐了大批食物和药品支援国民革命军第十九路军将士。1933年,他与王雨亭在马尼拉创办《前驱日报》,任经理兼编辑,在华侨中宣传反蒋抗日。1934年夏,庄希泉从菲律宾回厦省亲,被国民党政府逮捕,并欲加以杀害,后由日本领事出面交涉予以引渡,经多方营救获释,庄希泉即离开厦门。1938年庄希泉移居香港,主持福建抗日救亡同志会,任香港福建同乡会常务委员,还协助台湾革命同盟出版《战时日本》杂志,为抗日救亡运动尽心尽力,直至香港沦陷。
1942年7月,由于叛徒告密,刚刚从香港撤退出来的廖承志等同志被捕,粤、桂、赣三省的党组织不断遭到严重破坏,情况十分危急。当时,庄希泉正在广西从事抗日救亡活动,他的儿子庄炎林担任中共广西大学地下党支部书记和广西省委交通联络员。中共广西省委要求庄炎林利用自己的关系筹集一笔钱款,用来掩护撤退和营救被捕的同志。庄炎林想到了曾经腰缠万贯的父亲。庄希泉表示,自己在香港还有一些资产。为此,庄希泉建议冒险去一次香港,把家里的财产运出变卖,以解组织上的燃眉之急。
广西省委立即批准了他们的计划,派出梁林、梁智、张应麟等5人与庄希泉、庄炎林一同出发,前往香港执行这一任务。从桂林到香港,有一两千里的路程。当时,由于日军侵袭,铁路、公路大部分都被破坏了,不能通车。他们7人只好长途步行,跋山涉水先到湛江,又从湛江辗转再到澳门,沿途经过多次盘查,走了10多天才到澳门。日军占领香港后对原抗日人员搜捕很严,由于庄希泉曾在香港从事爱国救亡运动,目标太大,进出香港风险很大。经过商议,他留在澳门负责接应,由庄炎林和另外两位同志前往香港,用船将资产运到澳门,然后再转到湛江拍卖,费尽周折。在澳门期间,他们一日三餐都是喝稀粥吃咸菜,舍不得花钱,却毫无保留地把20多箱家产变卖所得悉数捐献给中共广西省工委。
抗战胜利后,庄希泉再次南渡新加坡,任捷通行经理,经营出口贸易及发行苏联影片,并继任南洋女中董事长。1947年,他在香港加入中国民主同盟,兼任香港工商委员会委员。
终生为侨 开创侨务工作新局面
1949年,新中国诞生前夕,陈嘉庚经庄希泉劝说,同意接受中共中央邀请回国参加政协。庄希泉则暂留新加坡,处理香港工委统战部委派的其他工作。新中国成立后,中央政府不负海外爱国华侨的期望,任命远在新加坡的庄希泉为中央人民政府华侨事务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庄希泉和何香凝、廖承志、陈嘉庚、方方一道,协助中央制定一系列侨务政策。在接待侨胞来访、组团出国、安置归侨、发展侨乡生产、加强侨胞团结和增进各国人民友谊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1950年4月,庄希泉回到北京代表海外华侨,赠送一面绣有“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的红旗给毛泽东、朱德。此后,庄希泉与陈嘉庚一同筹建中国侨联,成为陈嘉庚副手。1956年,全国华侨联合会在京成立,陈嘉庚出任主席,庄希泉被推选为副主席。
由于陈嘉庚常居厦门,每次北上开会或者到其他省份考察,庄希泉多次伴随担任陈嘉庚翻译(因陈嘉庚一生都讲闽南话,不懂普通话,省外少有人听得懂)。陈嘉庚相继跟中央提出多个重点项目建设,包括:鹰厦铁路、厦门海堤、厦门华侨博物院等,中央都全力支持,离不开庄希泉在北京出谋划策,上下奔走,为家乡建设殚精竭虑。1961年8月12日,陈嘉庚在京逝世,庄希泉一路护送陈嘉庚灵柩回乡安葬。他含泪深情地说道:我与陈老相识五十年,从辛亥革命到社会主义建设,长期长处,几度共事,公谊私情,使我对陈老的逝世深感悲痛…… 陈嘉庚逝世后,庄希泉代理中国侨联主席,继续弘扬嘉庚爱国精神及完成未尽事业。
1978年3月,庄希泉被选为第五届全国政协副主席。同年,被选为第二届全国侨联主席。当时他已90高龄,仍不顾年迈体弱,在侨务界的拨乱反正、侨乡的文明建设、侨联组织的恢复和发展等方面,倾尽心血,真正做到了“心为侨所用,情为侨所系,利为侨所谋”。1978年12月,庄希泉在第二次全国归侨侨眷代表大会上当选为全国侨联主席。全国侨联与涉侨机构一道,贯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落实党的侨务政策,在海外侨胞中引起强烈反响。
1981年,他任中国华侨历史学会会长,勉励中国侨史学者写出有自己特色的侨史著作,让世人了解华侨。
不忘初心 垂暮之年入党
庄希泉曾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和新中国成立初期,再三提出申请加入中国共产党。他有一句肺腑之言:“党在困难时期,更需要支持,这个时候要求入党更有意义。”但或是由于政局动荡、事务繁忙,或是由于党组织基于他在党外工作更有利的考虑,他都未能了却心愿。
1982年9月,党的十二大胜利召开,提出了党在新的历史时期的总任务,确定了从1981年到二十世纪末的20年,我国经济建设分两步走的战略目标,即实现小康的目标。回顾自己一生从实业救国到追随共产党的历程,经过深入反复思考,庄希泉于1982年12月18日郑重提交了入党申请书。鉴于他是全国政协副主席,又在海内外有着重要影响,他的入党申请需要中共中央审批。十多天后,中共中央书记处批准庄希泉为中国共产党正式党员(无需预备期)。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习仲勋还批示:庄希泉同志的入党宣誓要在年前举行,并由新华社、《人民日报》播发。
1982年12月29日,当国务院侨办和全国侨联领导把这一喜讯传达给庄希泉时,这位历尽沧桑的老人不禁忘情地说:“我终于实现了几十年的夙愿,政治上有了归宿,感谢党中央,感谢同志们!” 他慨然表示:“我今年95岁,在旧社会九死一生,当年屈原‘虽九死其犹未悔’,我不能输他,不改信仰,只要一息尚存,就要继续身体力行,为党工作,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
1982年12月30日,廖承志同志代表中共中央宣布接收庄希泉为中共正式党员的决定,并担任入党监誓人。廖承志特别说明:“我们党一直是把庄希老当做自己的同志看待的。可以说,庄希老早就是党外的布尔什维克。”这样,庄希泉同志以95岁的高龄,成为中共历史上入党时年龄最大的新党员。1983年,他题写“永爱中华,此志不渝”,并作为一生的座右铭自勉。
1988年5月14日,庄希泉因病在京逝世,享年100岁。在长达一个世纪的岁月中,庄希泉为华侨事业的发展壮大、民族的独立解放和祖国繁荣昌盛,奉献了毕生精力,在海内外享有崇高声誉。5月15日新华社专电报道庄希泉逝世的消息,高度赞誉他是“著名的爱国侨领、新中国侨务工作主要领导人之一”“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
(作者系厦门日报社总编办一级首席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