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明老街 |开禾路:菜贩吆喝乡土情
2024-12-0310:48:57来源:厦门市思明区档案馆、中共厦门思明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开禾路起自开元路,越过厦禾路止于小学路,厦门快速公交(BRT)从第一码头总站驶出,下一站就是开禾路口站。
开禾路口是本地特色小吃扎堆之处,几百米长的开禾路呈L型走向,农贸市场占道为市,道路变成农贸市场一条街,是厦门第八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第八市场是当前厦门岛内规模最大、海鲜最全的农贸市场,最早设在营平路市场,后来营平路与古营路组成营平菜市场。再后来,营平菜市场与开禾菜市场(包括打铁街菜市场)合并,统称为第八市场。

民国期间厦门岛内共建有九大菜市场,古城东路的一市现改为闽台特色食品街,二市改建在美仁宫大厦内,三市在碧山路,四市已拆废(原设在思北路口),五市已拆废(原设在妙香路与南田巷之间),六市大楼已停止营业(设在水仙路与泰山路之间),七市在大同路与思明东路之间,九市已拆废(原设在定安路老虎城所在地)。九个菜市场中,只有八市延续下来并越做越大,成为传统农贸市场的招牌。开禾路与厦禾路垂直相交,厦禾路散发出浓郁的现代商业气息,开禾路依然保留着浓重乡土气息,呈现出老厦门典型的生活图景。开禾路125号海鲜馆店门口右下方,嵌有一块牌子“中共(闽西南)厦门临时市委机关旧址”牌子,在喧闹的菜市吆喝声中,这块牌子显得异常特别。这是一栋两层半的小楼,原是中共(闽西南)厦门临时市委组织委员纪华盛住宅,是新中国黎明前厦门的红色指挥部。1949年5月中旬,中共闽西南地委在此成立中共厦门临时市委,归中共闽西南地委直接领导。直到厦门解放,该处是闽西南党组织指挥中心,许多重大决策在这研究部署,为解放厦门作出了积极贡献。

该旧址右旁是基督教竹树堂,位于开禾路129—133号,这儿原是海港岸边,因为有一片茂盛竹林而被称为竹树脚(竹树边上之意),1848年外国传教士在此建立竹树堂,首创了采用闽南语和普通话的双语布道,是中西文化融合的生动案例。

相关街巷
打铁街与小打铁巷
打铁街,一个阳刚雄健的名字,一个“哐当”震耳的地方,一个火花飞溅的场所,一个千锤百炼的熔炉,一个刀光剑影的江湖。打铁街是开禾路23-25号之间延伸进去的一条巷子,弯曲通向开元路路头,长约200米,宽一二米,最辉煌时候设有打铁作坊百间,加工生产犁、耙、锄、镐、镰等生产工具,以及锅铲、菜刀、刨刀、剪刀、门插等生活工具,还有铁锚、船钉、铁链等造船修船工具,铁制品琳琅满目,应有尽有。其中,打铁街以剪刀产品最为出名,“棉湖剪刀”与国内名剪“王麻子”“张小泉”齐名,棉湖剪刀开发出日用剪刀、园艺剪刀等20多个系列产品。位于开禾路、开平路、厦禾路的交汇处,则是小打铁巷街区,估计也是因打铁作坊聚集而闻名,该巷如今甚是清静,远没有打铁街菜市的热闹。铁锤撞击声穿越幽长时空而来,已然消失于百年时光之中。有趣的是,在水仙路附近还有一条打铁头刀街,不过这条街跟打铁没关系,打铁头刀指的是剃头刀,打铁头刀街是专门卖剃头刀的地方。

九条巷
从小打铁巷到八卦埕之间,有九条小巷拐弯抹角,得名“九条巷”。水仙路有一支巷叫“三条巷”,可能也是以前有三条小巷而得名。九条巷7号的石门内,民国时期住着7户穷人家,其中有一户洪碧玉家,全家收入仅靠洪碧玉帮人洗衣服。1946年4月,中共(闽中)厦门工作委员会成立,当时在《中央日报》当校对的地下党员冯国琮,推荐姑妈洪碧玉家作为联络站,直至厦门解放,洪碧玉也被大家亲切称为“姑妈”。时任中共(闽中)厦门工委第一任书记许集美、第四任书记郑秀宝等同志,都在“姑妈”家开过会或接待过同志。这儿与中共(闽中)厦门工委机关所在地——妙法林寺建立了红色交通线,及时护送革命同志、传送文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