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宣传传播 > 史实纵横
方志天地:族谱与寻根
2024-12-1210:25:26来源:《嘉禾之光》
当代著名学者季羡林认为:“治中国历史而不注意姓氏的研究是根本不行的”。而族谱不仅是研究姓氏文化更重要的工具书,还是族人寻根、知祖最直接最真实的凭据。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初期,许多海外侨胞、台湾同胞纷纷回祖籍地“找祖公、找佛公”,而族谱正好为他们寻根谒祖发挥了桥梁和纽带的作用。笔者30多年前在这股“寻根”热潮中,确实帮助不少人圆了寻亲梦,感触良多,虽时过境迁,但记忆犹存,不妨录一些原始笔记,暂作“留此存档”。

菲律宾前总统科拉松·许寰哥·阿基诺夫人的寻根颇费周折。1985 年9月,菲律宾许氏宗亲总会理事长许经习致函同安侨联,请求协查阿基诺夫人祖先的历史谱系。菲方没有提供多少具体的谱牒资料,他们只是从阿基诺夫人家乡打叻省班尼义镇阿基诺夫人曾祖父的纪念碑上知道她的祖籍地在同安鸿渐村。因为该纪念碑上镌写:“同邑鸿渐皇清显考十九世尚志许公封碑”。而1957 年以前同安县有两处鸿渐,即东鸿渐和西鸿渐,而且都是许氏聚居地。因此,开始时有些人跑到东鸿渐查访,但没有找到确凿的线索。后来从地方志书查到同安还有西鸿渐,即泉州府同安县积善里白崑保鸿渐尾(现属漳州台商投资区角美镇)。1986年4月18日,笔者专程到鸿渐尾村走访阿基诺夫人的堂叔许源兴和他的妻子郭玉蕊,了解到许源兴的父亲许团礼小时随祖父许瑞益(即阿基诺夫人曾祖父许尚志的哥哥)到菲律宾学习榨糖的经历,证实了阿基诺夫人的“根”确在“同邑鸿渐”。同年4月20日,《泉州晚报》发表拙作《访科拉松总统祖籍地》,阿基诺夫人的“根”更是家喻户晓了。1988 年4月15日,时任菲律宾总统的阿基诺夫人访华时特地到鸿渐尾许氏宗祠谒祖行香,在乡亲大会上她声称“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也是鸿渐村的女儿”。总统了却一桩夙愿,也为中菲友好关系谱写了   一曲新的篇章。
阿基诺夫人是委托当地宗亲会寻根,新加坡总理李光耀的夫人柯玉珠则是交代胞侄寻根。1993年2月20日,李夫人的内侄、新加坡国家博物院院长柯宗元来泉州联系筹办“海上丝绸之路展览”事宜,顺便提请泉州人士帮他寻根。泉州闽台关系史博物馆馆长黄炳元是笔者的老朋友,他要求帮忙查找。笔者根据同安行政区域古今地名资料,明确告诉他查找的地址。因为柯先生提供的资料虽然简单但比较明确。他提供的《柯氏家谱系》写道:“溯我柯氏祖宗,原籍中国福建省泉州府同安县十八都龙门保积善理鼎美乡后柯社兴理公派下。始祖庆文公本住泉州塘市,及四世国材公开基后柯社,又至二十四世祖振文讳其厘,二十五世祖纯怡公讳开逸,父子出外经商南洋爪哇岛,地方名三宝垄,遂寓于此,以传子孙。”族谱中记载的“鼎美乡后柯社”已于1957年自同安县划归厦门市郊区,现属厦门市海沧区东孚镇。柯先生出示的资料与后柯社保存的《庄江柯氏族谱》(乾隆三十六年重修)完全吻合,就连十九至二十四世的辈序“昭兹来许绳其”也完全相同,柯先生终于完成了姑母交给的一项“使命”。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两岸同胞是打断骨头连着筋的同胞兄弟,是血浓于水的一家人”。闽台各地的姓氏谱牒,正好是习近平总书记这   一重要论述的注脚。就以古同安为例,辛亥革命以前,古同安县的行政区域包括现在厦门市6个行政区(海沧区部分)、金门县、漳州台商投资区角美镇等地,历史上古同安人跟随颜思齐垦台、郑成功复台、施琅统台、蔡牵起事,形成了古同安金厦门与台湾“如鸟之两翼,土俗谓厦而台,台即厦(《台湾府志》)”的亲密关系。据1926年日本驻台总督官房调查课的调查,当年台湾在籍汉人有3751600人,其中属同安籍有553100人,占全台人口的14.7%。再根据闽台两地的族谱记载,明清时期同安有68个姓的移民到台湾“插竹为社,斩茅为屋”,以致今天台湾有许多以“同安”冠籍的村名,如台北县的同安村、同安寨,台中县南屯区和乌日乡的同安厝、大甲镇的同安里,云林县东势乡和高雄市弥陀乡的同安厝,彰化县芬园乡和台南县佳里镇的同安寨、永靖乡的同安宅等。根据台湾高雄路竹乡王氏族谱记载,他们的祖籍地是:“福建省泉州府同安县积善里白崑阳保白礁乡上巷祠堂边”,开台祖王文医于明末随郑成功“忠贞军”入台,卜居路竹乡甲南村。经认真核实两地王氏族谱、清嘉庆版《同安县境图》、白礁乡王氏祠堂(即受飨堂,内点金石刻有“创业本在同安,振乌巷长享千秋”楹联),两地王氏认亲后,台湾王氏宗亲组团参加2005年11月在同安举办的世界同安联谊会并到北辰山拜谒他们的“老祖”开闽王王审知。
凭借族谱寻根并非易事。由于朝代更迭、区域变化、地名消失、族人外迁、谐音转化等原因,按照原始谱牒资料寻根会有许多曲折。关于此项工作,笔者有两点感触。
一、要有甘当寻根使者的奉献精神
帮人寻根是件份外事,说句文雅的话“是为他人做嫁衣裳”,因为许多人素不相识,有的是通过电话或别人转述,只提供一个简单甚至模糊的地址。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是“一声不知,百项无代(没事)”,自然可以省掉诸多麻烦事。可是一位有社会责任心的人总是放心不下。台胞回祖国大陆寻根,说明他们认祖归宗的向心力。这条“根”我们不抓,年老的日渐衰亡,年青的就可能有朝一日把“闽南话”认作“台湾话”了。1999年6月,金门爱心基金会董事长许金龙先生受贤厝卢姓乡亲委托,来电请笔者帮忙查访现在同安卢氏聚居村落的情况。笔者3次骑车到县西古庄查阅《西庄卢氏族谱》,得知卢氏开先基祖卢邹(唐代侍御中丞)于乾符元年(875年)游宦入闽,先居同安瓮内,后迁卢岭(今属汀溪镇),至十四世卢宗发于元末避乱举家迁往浯岛(金门),是为卢氏迁浯始祖,两地族谱所载十六至二十八世的昭穆也完全相同。同年3月8—9日,《金门日报》发表拙文《卢若腾与卢戆章》。据许金龙先生回复,文中提供的谱牒与金门吻合。5年后的2004年3月,他们终于组团到同安古庄祭祖。这些寻根工作非常琐碎,没有用心、留心、细心、恒心是做不来的。2014年9月5日,厦门市姓氏源流研究会陈淑娥会长告诉我,说台湾后埔村有一黄姓朋友请求帮忙寻根。依据族谱记载,他们的祖先黄紫成于明崇祯二年(1629年)自同安十一都天马山下迁居台湾,但“天马山下”周遭有许多乡村,一时难以确认。笔者查找了同安道士提供的“同安县里都保村地名”材料以及《同安文史资料·姓氏专辑》,发现天马山麓十一都洪塘头村村民多为金柄分支的黄姓,终使这位台胞寻根有了满意的结果。
二、要有丰富的地方文史知识
族谱因历代辗转传抄,难免会有鲁鱼亥豕之讹。由于行政区域的变化,许多地名也不断演变。因此,甘当寻根使者的人士除了学习姓氏文化基本知识外,还要对地方上的人文、历史、地名、方言、俚语、掌故、物产、风俗等都要有一定的了解和掌握。1987年4月,加拿大德哈伟蓝飞机公司业务部郭正治先生,到厦门航空公司洽谈业务,也趁机给自己找“根”。根据族谱记载,他的祖父祖籍在同安,出生在台湾,后来移居加拿大。同安的祖籍地是:同安县仁德里十二都姜瑞乡。当时厦门航空公司办公室王颐先生托人找笔者帮忙。笔者查阅《同安县志》和地名录,都没有找到“姜瑞乡”,但在民国版《同安县志》卷五找到仁德里有处郭厝埭,笔者推测这个冠姓埭名可能附近有郭姓住家。经过查询,知道现在厦门市集美区后溪镇的西井与下梧之间有一座“姜屿山”,附近前进村的郭仔头自然村原来就叫郭厝埭。郭先生获此消息后,再次来到厦门径自到郭仔头认祖,刚到故居抬头便看到大门上的“汾阳堂”石匾,这也正是他要寻找的“根”。台中有位陈先生,其开台始祖陈六合,祖籍是“泉州府同安县舍仁宫山仔脚边”。全县的公庙普查没有“舍仁宫”。后来访问新墟道士石贤尊,方知现在的“少年宫”是原来“舍仁宫”的谐音。而“山仔脚边”现在已经是废乡,原来的陈姓住户已迁入缉熙亭村(今属五显镇)。
2013年5月21日,台北新庄陈永正先生随台北广照宫进香团到苏营皇渡庵进香,托笔者帮他寻根。其族谱记载的祖籍地址是:福建省泉州府同安县仁德里十二都盛盟乡佃屿堡溪社中甲厝。地址倒是详细,可能是传抄存物有误,“明盛乡”写成“盛盟乡”,“田屿溪保”写成“佃屿堡溪”。经查,陈先生的祖籍地今为集美区灌口镇李林村委今溪南自然村。只有熟悉行政区域旧有的名称,方能准确为人排忧解难。还有台湾彰化埔盐乡大有村竹头角一位陈姓同胞,族谱记载他们的祖先来自“福建省泉州府同安县仁德里十三都逍治保葶溪内东岭社”。其中“萧地堡”写成“逍治保”,“苎溪内”写成“葶溪内”,只有掌握古地名又懂得闽南话,才能辨出由于方言谐音写成的错别字。又有一位海外侨胞要找“泉州府同安县官津头社四十五都”的祖地,笔者以为信息有误,因为古同安西界最多是二十四都(在嘉禾里),没有四十五都,早时书写“四五”中间不加顿号,应该是从顺里四、五都的官浔保官浔社。经最后确认,果真如此,这位侨胞寻根之情如愿以偿。
总之,族谱是中国宗法血缘文化的产物,也是所有炎黄子孙追根念祖的凭据。1976年,美国黑人作家阿历克斯哈里写了一部书叫《根》,引起世界的“寻根热”。据说美国有些家庭特地花钱请人撰写家谱。两岸开放往来以后,闽台谱牒交流日益频繁,甚至出现许多诸如数典寻源,同修宗谱;崇宗报本,共建宗祠的现象。通过族谱对接,可以增强侨胞、台胞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促进两岸同胞心灵契合,越走越近、越走越亲,拉近两岸民众的距离,为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推进祖国统一大业作出贡献。
(作者系原厦门市同安区文化局局长)

版权所有:中共福建省委党史研究和地方志编纂办公室 各设区市、平潭综合实验区党史方志部门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20005811号)
技术支持:东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