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市区概况 > 名镇名村
思明老街 |思明北路:休闲娱乐最风流
2025-01-1608:48:44来源:厦门市思明区档案馆、中共厦门市思明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思明北路是思明东西南北路中最短的一条路,只有几百米长,起自思明电影院,止于厦禾路,中间穿过大同路,隔着厦禾路与湖滨西路相对。
思明北路建于19271928年间,是民国时期厦门最知名的休闲娱乐一条街,戏院、洗浴场聚集,是有钱人最爱光临之处。


1736988533558228.jpg

  • 1930年代思明戏院(紫日 提供)



思明电影院位于思北路2号,原称思明戏院。思明戏院由华侨曾国办、曾国聪兄弟出资15万银元于1929年建成,设有700多个座位,是当时厦门市首家既能放电影又能演戏剧的戏院。19315月,思明戏院首映国产故事片《歌女红牡丹》,接连多日万人空巷,场场爆满。1937年连续播放纪录片《卢沟桥事变》,竟然高达50多场。
思明电影院建成以来,一直是厦门老市区重要地标,是厦门唯一保存20世纪二三十年代建筑的电影院,在龙山、开明、鹭江、鼓浪屿等老字号戏院相继熄火后,厦门仅剩思明电影院和中山路的中华电影院延续着昔日风华。

1736988558220922.jpg

  • 思明电影院(蓝色部落图片库  提供)



20多年前,厦门发往岛外的公交车都从思北公交场站始发,厦门第一家特香包专卖店也在思北路上开张,很长时间人们都要排长龙抢购。更早以前,厦门市图书馆、厦门市少儿图书馆也设在那儿,思北路在厦门人的记忆之中,收藏着无数的珍贵片段。
以前,思北路与厦禾路、开元路交汇处是一个小岛“浮屿”,顾名思义是“浮在海面的小岛”。清代厦门诗人张锡麟诗云:“帝阙登临岛屿浮,每逢潮至豁双眸。乾坤有意分朝暮,江海无心任去留。”
昔日,陆上一桥长数十丈架抵海中浮屿,桥头建有妈祖宫,称“桥头妈宫”。之后盖了雷音殿,供奉管水的“五帝”。清初,浮屿一带开放成为对外贸易口岸。道光、咸丰年间填海造地,形成了今大同小学周围的一大片土地,俗称“新填地”。


1736988579780568.jpg

  • 1950年代思明北路(紫日 提供)



20世纪20年代,“新填地”范围逐步扩大,成为思明北路、厦禾路、开元路交会处,在20世纪70年代围筑西堤(今湖滨西路)之后,浮屿更是成为四通八达的市区重要交通枢纽。
老厦门人习惯把浮屿称为浮屿角,意思是浮屿在厦门角落里。开明戏院曾是浮屿角地标建筑,塔式造型,主楼6层,裙楼4层,戏院座位668个,1931年开业,1994年被列为危房拆除,随后就地建起了源通中心大厦。而开明戏院异地搬迁到江头新建,改叫开明电影院。
1993年厦禾路拓宽改造,浮屿角旧建筑逐步被拆除,今天现代化高楼林立,香港广场、源通中心、银行中心占据了浮屿角的三个角,中间三角地是一片绿化带。三角绿化带是旧时厦门最大洗浴休闲场所“消闲别墅”所在,消闲别墅后被改作厦门市图书馆、厦门第二百货商场、厦门市少儿图书馆,1996年被列为危房拆除,随之建成了绿化带。


1736988593732688.jpg

  • 浮屿角的“传承”雕塑(蓝色部落图片库  提供)



源通中心北侧外墙上,嵌有一块“厦门工委‘老元成’联络站遗址”的牌子,现门牌号为厦禾路268号,原为思明北路177号。从19479月至厦门解放,这儿是中共(闽中)厦门工委的一个重要联络站,厦门工委委员梁明富利用老乡关系,在“老元成”杂货店为闽中地下党组织中转了大量文件、信件、情报、物资等。上世纪90年代末,因建设源通中心大楼,拆除了“老元成”店铺。


1736988609699484.jpg

  • 源通中心大厦(蓝色部落图片库  提供)



海岛填为陆地,人力改天换地,如今行色匆匆的人们,很难把浮屿跟大海联系起来,也很难想起那儿曾是厦门第四市场。我们可能会想到,那儿有思北公交车站,有厦门最出名的特香包店,附近有大西洋海景城、银行中心等。


1736988629922823.jpg

  • 银行中心大楼(蓝色部落图片库  提供)


浮屿往南到今天定安路老虎城一带,是大海港中的一个小支港,支港走向相当于今思明北路全路段和思明南路起始段。支港后来淤塞,成为陆地,人们在上面修建道路。


1736988646307940.jpg

  • 思明北路今貌(蓝色部落图片库  提供)



相关街巷

 曾姑娘巷


曾姑娘巷位于思明北路与大同路交会处,有多条小巷交织在一块,思明北路横穿其中。巷内房屋破旧,光线阴暗,旧时厦门知名南音社“锦华阁”设在里面。
“曾姑娘”因何而来?传说以前这儿居住了一对夫妻,妻子姓曾,性情贤慧,丈夫却好吃懒做、偷鸡摸狗,妻子经常劝其改邪归正,丈夫不胜其烦。一天夜里,丈夫喝得大醉回来,妻子苦口婆心劝说,不料丈夫恶从心头起,一刀砍了妻子。周围邻里得知后十分义愤,把恶夫送到官府严惩。同时,邻里为了纪念曾姑娘,捐资建造祠堂,供上曾姑娘牌位,祠堂写有一副对联:曾垂万古,姑娘千秋。因而后人推论,曾姑娘姓名可能叫“曾垂”。
笔者在实地没见到旧祠堂及其任何相关证物,唯有一个个曾姑娘巷的门牌号,向过客提示这儿曾经的传说。


 长寮巷


沿思明北路向北行走,过了曾姑娘巷,来到思北路8385号之间拐入,便是一条狭长的长寮巷,几十米长,与大同路光彩街相连。巷内屋子也十分狭长,与长寮巷名很吻合。
按字面理解,长寮指长长的屋子,这儿旧称长寮街,今为长寮巷。
不过,据说长寮巷名称由来与长寮河有关。长寮河也叫蕹菜河、瓮菜河,是厦门史上“八河”之一,其实是浮屿以南支港岸边的一个臭水湖。湖中长年生长蕹菜(闽南话ying cai,即瓮菜、空心菜),藏污纳垢,蚊虫不绝,周边民众怨气很大,每到端午节大家就聚在一块举行仪式,咒骂种植蕹菜的人。
20世纪20年代,厦门市政建设填平了这个臭水湖,在烂滩上修建道路,建有长寮街,今留长寮巷。


 后厅衙巷


后厅衙巷位于思明北路、开元路、大同路交会处,隔着开元路与夹舨寮相对。
后厅衙是一个什么衙门?清康熙年间泉州府同知分防设立厦门厅,这是相当于县级的机构,厦门厅分为五厅,其中后厅衙署位设在这里,故称后厅衙巷。
后厅衙巷虽然官气十足,却是主要操办红白喜事的地方,几乎变成了“丧葬服务一条街”,有点类似后来的思明南路大生里路段。后厅衙巷附近的南轿巷,聚集很多轿夫,就是为了兜揽后厅衙巷的生意。
龙山戏院也设在后厅衙巷内。1929年,台湾“霓生社”戏班来到龙山戏院演出歌仔戏,轰动一时,后来到同安、龙海等地巡演,龙山戏院成为两岸歌仔戏交流传播的摇篮。解放后,龙山戏院一度更名为“厦门市教工之家”。
版权所有:中共福建省委党史研究和地方志编纂办公室 各设区市、平潭综合实验区党史方志部门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20005811号)
技术支持:东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