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海路起自鹭江道,中途横穿思明南路,末端与新华路、同安路交汇。路名取自陈毅元帅为厦门烈士陵园题写的“烈士雄风永镇海疆”。
烈士陵园坐落于虎园路与文园路交会处,不在镇海路上,但“永镇海疆”美名却为镇海路所享用。镇海路原称“双十路”,解放后改名。
镇海路今貌(蓝色部落图片库 提供)
镇海路的开端,北侧是削地而建的厦门第一广场,南侧是一处高坡,高坡上建有庄希泉纪念馆(筹备处)和海军营房。此处原为虎头山,因山形如虎蹲踞,山顶有巨石似虎头而得名。虎头山正对鼓浪屿龙头山(日光岩),“龙虎锁江”威名由此而来。
如今龙头山保存完整,虎头山却不见其形,南侧高坡似乎还有点山的影子,北侧完全整为平地,建起了厦门第一广场、瑞颐酒店等。
厦门第一广场(蓝色部落图片库 提供)
厦门第一广场和厦门妇幼保健院之间是同文路,同文路因“同文书院”而得名。同文书院创办于1898年,是厦门第一所现代新式学校,1902年在邻近虎头山的凤凰山顶兴建书院大楼,此处始被称为“同文顶”。同文顶建有上帝宫,在明朝就已建造。同文书院后更名为同文中学、思明中学、厦门七中、厦门旅游学校等。书院原址现为厦门市社科联等单位所使用。
同文顶上帝宫对联(蓝色部落图片库 提供)
20世纪末,鹭江道扩建,同文路被并入。2015年,厦门市政府把南起镇海路灵应殿巷,西北至同文顶大连兴馆巷的道路命名为同文路,却与原来的同文路(连接晨光路与民族路)没有任何关联。
南侧高坡建立的庄希泉纪念馆(筹备处),门牌号为镇海路21号,是庄希泉祖宅的一小部分,也是厦南女中遗址所在。1922年庄希泉在虎头山草仔垵庄氏祖宅创办了“厦南女中”,厦南,即厦门、南洋之意,专门接收南洋华侨子女入学。1927年他在马尼拉创办《前驱日报》,宣传抗日反蒋。抗战初期,庄希泉赴香港主持“福建抗日救亡同志会”,并创办学校。
1947年庄希泉加入中国民主同盟,新中国成立后担任全国侨联副主席,1982年以95岁高龄加入中共,成为中共历史上年龄最高的新党员。1987年任全国侨联名誉主席、全国政协副主席,1988年以百岁高龄逝世。
从庄希泉纪念馆沿镇海路向东前行,经过海军营区后来到思明区青年少宫。这儿位于古时的青墓山,山顶曾有厦门二十四景之一“耸天蜡烛”,俗称通天蜡烛。一锥形岩石高约5米,宛如蜡烛,相传夜间会发光,是风水宝地。
庄希泉纪念馆筹建处(蓝色部落图片库 提供)
然而,明太祖朱元璋命江夏侯周德兴赴闽加固海防,并特别嘱咐若发现有“龙穴”之处,马上要加以破坏,以免再有人跟他争夺帝位。于是,通天蜡烛被周德兴敲去一角,从此不再发光。
越过思明南路再往东行,北侧依次有中华城、镇海大厦、市公安局出入境大楼,南侧依次有双十中学、第一医院、镇海花园、镇海明珠等。
公安出入境大楼(蓝色部落图片库 提供)
镇海路与新华路交会处,耸立一个高地,高地上建有一座明代古庙——庆福庙,供奉南宋名将文天祥、陆秀夫、张世杰等“大宋三宗王”,因而旧时这儿亦称“三王街”。今称靖山路,因处在靖山头上而得名,厦门古城东门建于靖山头的脚下。
镇海路从海滨出发,向古城迈进,告别了波涛汹涌,投向了幽静山头。
庆福庙(蓝色部落图片库 提供)
相关街巷
苏厝街
苏厝街位于镇海大厦、市公安局出入境大楼一带,因为四川总督苏廷玉故居曾设于此,故称苏厝街。在旧城改造中,该故居被拆除。
苏廷玉,同安人,清嘉庆进士,官至四川总督,鸦片战争爆发后,迁至厦门岛内,其故居所在处被称作苏厝埕,近年被拆迁改建成紫苏公园。
苏厝街14-1号的古民居,建于清代,是一座由前后两进主体建筑组成的闽南传统建筑,马鞍形山墙,装饰精美,大门上方有几何纹彩绘图案,大门外两侧墙体上有彩绘山水花鸟。苏厝街45号古民居,由印尼华侨陈江海建于清末,中西合璧,以闽南红砖建成西式外观,内部中式布局。
与苏厝街相邻的有石壁街,原有一大片磐石和一口紧贴墙壁的“壁边井”,便合称“石壁街”。石壁街10号是举人王人骥故居,是一座两落两护厝的砖木建筑,建于清末,现占地400多平方米。庭院中间为露天石铺,院落里有4棵百年古树。令人称奇的是,其中两棵杨桃树,果实一酸一甜;两棵莲雾树,果实一红一绿。
王人骥生于台湾安平,甲午海战后他举家内迁厦门,1902年参加科举考试中举,后赴日留学。科举废除后,王人骥参与创办厦门中学堂(厦门五中前身),1912年更名为思明中学,王人骥担任了6年校长。王人骥除了致力于教育事业之外,还热心革命运动、市政建设、文献收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