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乡村史志优势作用,保护和传承乡土文化、推进乡村文化振兴已成为各地日益重视的一项工作。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和“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明确提出“鼓励乡村史志修编”,强调要“编修村史、村志,开展村情教育”。作为地方文化基础、源头和重要载体的乡土方志,以其丰富的多重价值内涵为活态传承乡土文化、加速乡村文化振兴提供越来越多的历史借鉴和“志”力支持。
一、厦门市乡村文化振兴工作开展现状
近年来,厦门市乡村文化振兴工作在提升乡村公共服务质量、调整文化产品供给结构、助力乡村旅游产业等方面取得较好成绩。一是制定加强地方文化保护的专项法规。出台并施行《厦门经济特区闽南文化保护发展办法》,设立文化保护名录制度,将特色街区、镇村纳入保护名录,为闽南传统文化的传承提供全面、有效的制度保护体系。二是推进乡村文物保护修缮工程。在完成海沧莲塘别墅、同安同字厝、集美马銮杜氏家庙等乡村文物保护修缮的基础上,加强对其活化利用,起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效果,促成文旅深度融合。三是完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通过文艺院团下乡惠民演出、线上剧目展演的形式,满足乡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在多个村居建设村史馆,以老照片和老物件作为重要的“乡愁”记忆载体。四是落实乡村文明创建工作。积极发挥乡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作用,广泛开展党的二十大精神宣传宣讲,以先进思想引导人。推进全国文明村创建工作,弘扬乡村文化,使乡风文明呈现新气象。
二、当前乡村文化振兴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截至2023年,全市有区级以上文明村镇132个,占村镇总数的85.16%,乡村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然而,乡村文化振兴工作在理念更新、阵地建设、力量配备等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一)公共文化服务建设不到位。“三馆一站一中心”建设工作面临着三大挑战。一是公共文化设施布局发展不平衡、利用率不高。部分乡村图书室和农家书屋未完成,有的只在农村幸福院摆放数册图书,公共文化设施资源开放时间偏短、开放范围有限。二是公共文化产品供给偏于外部植入。部分文艺下乡活动没有充分挖掘当地特色文化资源,忽略了乡土文脉传承的连续性和自主性,与基层实际、群众需求不够贴合。三是公共文化服务人才培养机制不够完善。乡村文化服务人才数量较少,力量相对不足,从业人员培训次数较少,分管文化教育的村“两委”成员和文化志愿者学习热情不够,出现由网格员代替参加的情况。
(二)产业融合发展力量不够。部分乡村通过开发利用文化资源助力旅游业发展,如同安区五显镇形成了“农业+旅游+研学培训”的产业发展主线和“竹坝-三秀山”片区文旅研学产业。但大都面临持续发展难题:一是文旅融合不够,尚未达到一定规模、形成完整的乡村文旅产业链,对第二产业的推动有限。旅游服务载体相对匮乏,不利于提高游客的旅游体验,实际经济效益较小。二是共建共创共享程度较低,当地村民参与乡村振兴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不够,引进外部人才、发掘本土实用人才共同参与乡村治理和产业发展力度不足。三是研学活动的教育性和体验感较弱,活动内容侧重于农副产品的体验,对农耕文化和文明乡风的挖掘传播不足,研学参与主体多为教育部门推动和财政补贴,偏向公益性质,少有“回头客”。
(三)文化遗产数据库建设不全面。《“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强调要把城乡基层特别是农村作为公共文化数字化重点工程建设着力点,不断缩小城乡之间的数字鸿沟。但在实际工作中,效果并不理想。一方面,由于乡村干部年龄普遍较大、数字化技术应用能力不高,乡村居民数字素养不够,乡村数字素养工作人才匮乏等原因,导致数字乡村平台及应用实际使用效果不佳。另一方面,村民对当地历史文化资源缺乏明确的认知,部分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建筑、遗址等得不到应有的保护和修复,甚至遭到破坏。现已开展的文化资源数字应用,大部分仍停留在扫描建筑二维码获取相关图文信息的初级阶段,无法实行有力的分类划设、分级管理。
三、挖掘志书资源,助力乡村文化振兴
地方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传承弘扬优秀文化的重要载体,在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及乡村振兴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利用志书“存史记物”的功能,构建乡村文化振兴新动能。一是促进史地文旅资源融合。通过编修志书或地情资料,全面反映乡镇村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等发展历程,详实记载具有地域特色的地方文化,整合村史馆、农村书屋、乡村戏台、幸福院、农家乐等资源,结合地方戏剧、民间艺术、名山名水、古建筑、古遗址和文物古迹,举办各类节庆活动、文旅活动、商业活动,彰显地方志顺应乡村振兴的时代之需。二是数字技术赋能乡村文化建设。建立健全历史文化数据资源库,加快乡村优秀方志成果数字化转化,对文化资源实行有力的分类划设、分级管理。实施方志资源共享工程,适时启动“方志云”(数字方志馆)建设,拓宽群众获取乡村文化资源的途径。开发线上文化资源应用平台,及时到村开展宣传培训,推动数字赋能乡村文化振兴。
(二)借助志书“资政育人”的特色,健全乡村文化振兴工作机制。地方志书的编修既能为地方治理和建设提供重要参考,也对乡村文化人才的遴选、储备等起到借鉴和推动作用。一是挖掘新生力量,优化人员配备。借鉴集美“灌口伙伴”和同安“博士服务团”做法,统筹驻村选调生、驻村干部力量,为乡村教育、文旅融合提供支持。以镇街为单位建立“乡村服务智囊团”,将村民和其它社会力量联合起来,推动多个乡村整合资源、优势互补,实现片区式发展。二是开展宣传培训,加强人才储备。树立传播弘扬方志文化、地情文化的宣传大格局,开展对传统技艺、民俗文化等地情资料的整理宣传,讲好乡村文化故事,搭建学习培训平台,定期安排乡村一线人员参加业务培训,有步骤地开展乡村实用人才培养计划和拔尖乡土人才培养计划,为乡村文化振兴筑牢更加坚实的人才基础。
(三)挖掘方志“乡愁文脉”的内涵,以闽台人文地缘推动乡村文化振兴。《厦门姓氏志》的顺利出版,彰显了闽台深厚渊源和历史联系,建议以志书为纽带,一是开展方志寻根,以两岸共修同名同宗村村志、民间信俗志和特色文化艺术志为契机,进一步推动台湾同胞来厦寻根谒祖,开展两岸族谱家谱对接、宗亲乡亲姻亲交流、文化艺术交流等活动。二是开展方志研学,利用地方志和谱牒,组织厦台两地青少年开展寻找同名同宗村、祖籍地之旅和以“朱子文化”为代表的两岸书院文化之旅等方志游学或夏令营等,让两岸青少年在活动中进一步坚定中华文化自信。
(作者系厦门市委党史方志室志书工作处二级主任科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