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弘扬伟大爱国主义精神、伟大抗战精神,厦门市委党史方志室推出“铭记抗战历史 传承红色基因”专栏,讲述厦门抗战事件、缅怀抗战英烈,追忆那段波澜壮阔、可歌可泣的历史,凝聚奋进新征程的磅礴力量。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当祖国的利益被强盗践踏在铁蹄下时,任何有良知的中国人都不会退缩。
1931年“九一八”事变发生后,厦门便和全国各地一样,迅速掀起了抗日的热潮。厦门大学的“激流剧社”、海沧的“海啸剧社”等进步团体以话剧、歌咏曲艺等武器,在文化思想战线上宣传抗日。
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后,抗日热浪更是涌遍鹭江两岸。厦门各阶级、各阶层、不同地位及不同身份的广大民众,合众掀起了一股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救亡热潮。“厦门文化界救亡协会”“厦门职工抗战后援会”“中国妇女慰劳前方抗战将士总会厦门分会”“厦门儿童救亡剧团”和“厦门人力车工人抗敌服务团”等抗日团体纷纷诞生。
1937年冬,厦门抗敌后援会妇女慰问团到同安宣传演出时部分团员合影
这个时期,中共厦门市工作委员会(简称“厦门工委)认真贯彻中央关于发动群众、坚决抵抗日本侵略者的政治路线,选派共产党员加入进步团体,并在青年工人、店员、渔民中办了许多夜校。中共党员克里(曾逸梅)组织的读书会,有成员近千人,遍及厦、鼓各个角落,为培养抗日积极分子做了大量工作。
宣传抗日的街头剧
1937年7月28日,厦门各界抗敌后援会成立。厦门工委采用公开的合法斗争和秘密的“非法”斗争相结合的方式,争取到了国民党驻军一五七师中、上层官兵以及具有声望的社会人士的支持。厦门工委创办《战时生活》,出版“后援会”的机关刊物《抗战导报》和《抗敌画报》。所有这些努力,都使得抗战热潮一浪高过一浪。市区的青年工人、店员、学生、工商业者,郊区禾山的青年农民,纷纷在民族危亡的关头挺身而出,踊跃报名参加“壮丁义勇军”。妇女们也不示弱,她们高喊“走出厨房,负起救亡责任”的口号,捐献金戒指,星夜劳作,为前线将士缝制衣服鞋袜。一位老人今天回忆当时的情景说:“尽管那时我还小,可我依然记得整条的街上都是为抗战忙碌的人。抗战的歌声此起彼伏,往往响彻通宵……”
1938年5月13日,厦门沦陷于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之下。从此作为抗战正面战场的厦门,熊熊的抗战烽火愈烧愈旺。
*本文选自《厦门抗战纪事》,原文为1995年7月23日《厦门晚报》的刊出文章,作者李闻郅。内容有所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