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高品位文化赋能高质量发展
2025-08-2909:00:35来源:2025年第2期《嘉禾之光》

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互协调、经济建设与人文精神相互融通、经济发展与文化繁荣相互促进,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要求和显著特征。当前,厦门正在加力转换发展动能、加快打造新发展格局节点城市。在这一关键时期,以加快建设文化强市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文化影响力,内聚人心、外塑形象,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深厚人文根基,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

厚植底蕴

人文是经济发展的深厚底蕴。人文底蕴越深厚,经济发展资源就越丰富。从区域经济发展看,城市的历史文脉、人文底蕴以及由此而形成的人文气质决定了这座城市的内在品质和鲜明特色。文化对城市的经济特质、经济形态能够产生广泛深刻持久的影响。挖掘人文内涵、融入人文因素、展示人文价值,成为以高品位文化赋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题中之义和有效方法途径。厦门有丰富深厚独特的人文资源,是苏颂、朱熹、郑成功、陈化成、陈嘉庚等诸多历史名人荟萃之地。此外,清代水师提督府、中国近代多项体育运动的摇篮、“英雄小八路”和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福建第一个党组织的诞生地、破狱斗争的发生地等,都是厦门的财富,应珍视和用好。

一是保护传承好“鼓浪屿:历史国际社区”和“送王船”文化遗产,扎实推进嘉庚教育遗产保护传承,深入建设闽南文化厦门生态保护区,持续推进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建设。二是重视并加强红色文化资源的保护、挖掘、利用,深化革命史料和革命文物的研究阐释和教育传播,坚持不懈传承红色基因、弘扬红色文化,大力传承弘扬特区精神、厦门精神,不断夯实、延续厦门人文底蕴。三是处理好传承和发展、保护和开发关系,在深入挖掘阐释闽南文化、华侨文化、海洋文化等丰富内涵的基础上,推动其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把厦门独特的人文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特区改革开放和高质量发展的优势;在深化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中,既以文塑旅,持续深挖厦门的历史人文底蕴,又以旅彰文,反哺厦门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

增强动力

文化对人具有引领、驱动、教化、涵养等重要功能,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引领、激发、聚合、推动等强劲作用。应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导,坚定文化自信,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巩固壮大奋进新时代的主流思想舆论,广泛深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持续为经济社会发展赋能,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文化内生动力。

一是认识先导。充分发挥厦门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重要孕育地和先行实践地的优势,坚持不懈用党的创新理论凝心铸魂,持续推动新发展理念在厦门深入人心、落地生根,推动高质量发展在厦门不断开花结果,结出累累硕果。二是价值引领。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和公民道德教育,创新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充分发挥各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各项功能,持续巩固深化拓展城乡文明创建成果,全面提升公众文明素质和城乡文明程度。三是文化熏陶。继续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城乡均等化,不断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持续办好厦门市民文化节、“书香鹭岛”全民阅读、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厦门街头文化艺术展示周”、“三下乡”、公益电影放映等文化惠民活动,在提升大众文化获得感的同时,也提升其精神文化素养。

拓展路径

推动高质量发展,文化是重要支点;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文化是重要因素。现代社会,文化作为资源、产品、服务、品质的经济价值日益凸显。尤其是近年来以“文化+”为主要特征的文化创意产业因其附加值高、能耗低、结构优而迅速兴起并迅猛发展,既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并衍生出新业态、新门类,为经济转型升级注入新活力,也创造消费新场景,激发消费新活力,满足大众多层次多样化多维度的消费需求,成为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的突破口。应在供给、需求两端发力做好“文化+”文章,做强做优人文经济,进一步提升经济社会发展的品质内涵。

一是“文化+旅游”。在将文化要素全面融入旅游产业各个方面各个环节基础上,积极创新文旅融合思路模式,培育营造文旅新业态新场景,建设世界一流旅游休闲城市。二是“文化+科技”。充分发挥国家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厦门科技文化产业创新基地作用,培育发展文化领域新质生产力;运用数字化技术保护传承、活化利用厦门人文历史遗产;运用高科技手段推出更多如方特梦幻王国、鼓浪屿元宇宙等项目,为消费者提供更丰富的沉浸式、交互式全新文化体验。三是“影视+”。充分发挥“金鸡”电影节的集聚效应、联动效应、品牌效应,在发展壮大影视产业的同时,延伸产业链,发展音乐、数字、艺术、设计、版权、旅游、体育、美食等产业,打造电影之城、艺术之城、音乐之岛。四是“演艺+”。优化升级演艺场馆硬件设施,加强演艺活动单位与景区景点、酒店、会展、商圈、文创企业等合作联动,延长演艺消费链条,吸引流量粉丝到“吃、住、行、游、娱、购”各环节消费,打造区域商演活动的热门首选地和两岸流行文化中心。

(作者系厦门市委讲师团原团长)



版权所有:中共福建省委党史研究和地方志编纂办公室 各设区市、平潭综合实验区党史方志部门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20005811号)
技术支持:东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