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弘扬伟大爱国主义精神、伟大抗战精神,厦门市委党史方志室推出“铭记抗战历史 传承红色基因”专栏,讲述厦门抗战事件、缅怀抗战英烈,追忆那段波澜壮阔、可歌可泣的历史,凝聚奋进新征程的磅礴力量。
陈明,字少微,1902年出生于福建龙岩。1921年与邓子恢等人组织奇山书社,1925年在厦门中山中学执教并加入共青团,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当选中共福建临时省委书记,1929年赴莫斯科留学,1931年回国。1934年参加长征,1938年任八路军一一五师政治部宣传部部长。1939年赴山东工作,曾任中共中央山东分局政府工作部部长、山东省战时工作推进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等职。1941年,在大青山突围战中牺牲。
青山遮不住,岩声自高远
陈明,学名若星,1902年3月5日生于福建龙岩东肖社龙泉村一个农民家庭。父亲陈庭佐以耕田为生,兼事杀猪,农闲时也在镇上摆摊卖米粉。母亲郑连地常年帮人加工米粉,以补贴家用。陈明是家中长子,弟弟妹妹很多。在家境富裕的伯父的资助下,陈明先在本村读了两年私塾,后转入白土桐岗小学读书。
创办于1909年的桐岗小学是一所新式小学,是早期闽西革命的摇篮。1909年试办甲班时,邓子恢即考入该校,为首届学生。陈明则在丁班就读,是桐岗小学的第四届学生,与闽西早期革命者张旭高、郑日晖等同班。1917年,陈明考入位于龙岩城内的省立第九中学,再次与邓子恢成为校友。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陈明与进步学生一同上街游行,在街头演讲,宣传新文化。1921年,陈明自省立第九中学毕业,回到母校桐岗小学执教,与邓子恢成为同事。陈明、邓子恢等一批进步知识分子时常聚在一起,嬉笑怒骂、针砭时弊,渐渐有了“起而互助合作,先从改造个人做起,而后及于改造社会”的想法。为此,陈明与邓子恢、林仙亭、章独奇等30余人创建“奇山书社”,每名社员每月捐社费两角, 用于购买孙中山文集和《新青年》等进步书刊,书社社员很快就增加到200余人。陈明自幼便好读书,随着奇山书社书籍日多,工作之余,陈明几乎手不释卷。
为交流新思想,书社将社员的读书心得选编成册,发至每名社员,取名《读书录》,后更名为《同声》。1923年,陈明、邓子恢、章独奇和张觉觉等人将《同声》更名为《岩声》并公开发行,以“揭露社会黑暗,报道群众斗争,推广革命思潮,宣传社会主义”。因龙岩无铅印设备等原因,《岩声》在龙岩编辑,送厦门出版。《岩声》共出版40余期,除在省内发行外,还远销十几个省份乃至印度尼西亚等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陈明是该刊的主要撰稿人之一,曾在该刊发表过《催夫的一幕》《狗世界》《故乡》《为党军入闽告吾岩父老兄弟》等文章,他的文章观点鲜明且富有文采。在发表于《岩声》的诗歌《争回我们的自由之路》中,陈明写道:“然而不斗而生,不若斗而死,奋身伐贼,虽死犹荣!”
《岩声》主张妇女解放,呼吁废除包办婚姻。身为《岩声》的主要撰稿人之一,陈明注重言行合一、以身作则。陈家早已为陈明安排了童养媳,为使陈明能够安定下来,长辈总催陈明尽早与童养媳成婚。陈明耐心地做通了家人、宗亲和女方的工作,与童养媳解除了婚约。陈明高兴地对同事说:“这是我向封建旧礼教斗争的胜利。”
投身大革命,心潮逐浪高
1923年冬,为编印出版《岩声》,陈明离开龙岩,到厦门的江声报社工作。1924年秋,陈明前往福建南安斗南中学教书,向该校师生介绍新思潮,宣传新文化,同时兼任《岩声》《江声报》记者,经常报道闽西南等地人民与旧势力作斗争、开展新文化运动的情况。
1925年6月间,共青团两广区委派蓝裕业到厦门,成立共青团厦门支部。陈明此时正在厦门中山中学任教,与该校教务主任阮山等一起秘密从事革命活动,同年在厦门加入共青团。1926年1月,陈明前往国共合作创办的上海大学,在社会学系半工半读。此时,瞿秋白虽已辞去上海大学社会学系主任之职,但仍常到上海大学讲课。在上海大学,陈明阅读了大量的马克思主义书籍。身处全国工业中心的上海,陈明对工人阶级的力量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同年10月,经张耕和李思安介绍,24岁的陈明在上海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6年冬,陈明受党组织委派前往广州,在国民革命军中从事政治工作,后任东路军政治部组织科长。在行军途中,陈明横槊赋文,作《为党军入闽告吾岩父老兄弟》,号召大家立即行动,支持北伐。东路军占领福州后,陈明推荐了一批国民党左派和共产党员到各地政治监察署任职,推动工农运动。1927年1月底,陈明出任福建评论社社长,陈明将该社办成宣传革命理论、反击国民党右派言论、维护孙中山三大政策的理论阵地。同年春,陈明在厦门、龙海一带从事工农运动。4月9日,国民党右派在厦门发动反革命事变,不少共产党员和国民党左派被杀害,陈明也遭到通缉,遂乔装赴武汉向瞿秋白等中共中央领导人请示汇报。
逆水舟行远,临危担重任
1927年8月初,陈明受命作为中共中央福建省党务特派员,秘密自武汉回到厦门。陈明在鼓浪屿升旗山脚下租了栋房子,设立秘密联络站;又以厦门小走马路基督教堂为公开通讯地点,令其弟陈素民负责取送信件;自己则与谢景德等人一同东奔西走,寻找潜伏下来的同志,联系和恢复闽西南各地党组织。经过十几天的努力奔走,陈明召集中共闽南特委部分委员和南靖等县的党组织负责人共十七八人,在白色恐怖之下,以泡澡为名在南靖的一处露天温泉开会。会上,陈明当选为特委书记;会议同意罗明前往闽西开展工作的意见;决定积极与八一南昌起义部队联系,争取部队对闽西武装斗争的支持。同年9月,周恩来率南昌起义部队攻占福建上杭,在上杭听取了罗明的汇报,留下约50支枪和弹药若干支持闽西武装斗争。
1927年10月初,陈明前往上海向中央汇报工作。党中央认为福建党组织已具备成立临时省委的条件,令陈明回福建召集会议,研究成立中共福建临时省委。陈明在上海即函请中共闽北临时特委通知所辖各县党组织负责人赴厦门开会。
1927年12月4日,中共闽南、闽北临时特委联席会议在漳州召开。陈明主持会议,并在会上做了题为《目前形势与政治任务》的报告。会议决定,为统一全省党的领导,成立中共福建临时省委,机关设在厦门,并选举陈明为临时省委书记。1928年2月,根据中央指示,改选临时省委书记,陈明被免去书记职务。
铁骨自难屈,安能事权贵
1928年4月,陈明在漳州进行革命活动时被捕。漳州军阀张贞欣赏陈明的才干已久,采取各种方法劝降陈明,均遭陈明坚决拒绝。陈明被捕后,起初关押在张贞师部,师部特务连久未发饷,陈明借机向特务连士兵传播革命思想。在部分士兵渐渐接受革命思想后,陈明开始设法让他们帮自己脱身,后因一名士兵卷款潜逃而失败,陈明被判有期徒刑三年。
在狱中,陈明坚持开展革命活动,在狱中组织暴动但未能成功。1928年六七月间,张觉觉叛党投靠漳州军阀张贞,张贞利用张觉觉与陈明是同乡旧友,二人曾一同创办奇山书社、一同编辑《岩声》、一同在东路军政治部任职的关系,派张觉觉劝降陈明。张觉觉每次来看陈明都带着罐头、水果,打着同乡旧谊的旗号劝降,陈明依然不为所动。
1928年9月22日晚,陈明与4名狱友脱狱而出。陈明被捕之后,福建省委每月设法给陈明寄去6元津贴,陈明以此与狱卒拉近关系。在脱身前,陈明借口要添补棉衣,请狱卒代买棉花若干,后又托人购得一瓶烧酒。是夜,监狱更换新人,方在交替,陈明遂同4名狱友如叠罗汉一般相互配合,用棉花蘸酒烧屋顶的角板,直至天色将明方将角板几近烧焦,然后众人扒开屋顶瓦片翻墙逃出。出狱后,陈明与三名狱友顺利脱身,另两人因迷路再次被捕,恰与福建省委常委谢景德的弟弟同监。谢景德的弟弟出狱后即向谢景德报告这一情况,福建省委遂向中央作了陈明确系逃狱的报告。经审查,中共中央决定派陈明去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
万里寻组织,千山只等闲
1929年1月,陈明与曾代表中共中央巡视福建的周肃清(化名赵亦松)自上海乘船赴大连,然后转乘火车赴满洲里,在大雪中秘密穿越中苏国境,于2月5日抵达莫斯科。在莫斯科中山大学注册时,陈明化名陈明之,俄文名莫吉列夫斯基,学号1225,被编入9班,与周肃清同班。在苏联,陈明广泛阅读俄文革命书籍,因曾在“十天会议”上对王明等人提出过批评意见,且购买过一本苏联公开出版的托洛茨基理论著作而遭受不公正待遇。
1931年8月,陈明受命回国。然而,抵达上海后,陈明无法按照莫斯科方面所给的接头地址与中共党组织接头,从而无法得到组织的接纳。陈明致信共产国际寻求帮助, 用暗语描述此时的困境:“对于‘命运’我们一无所知,我们在这里也找不到。”
1931年10月31日,陈明在厦门致信共产国际,称:“我从上海来到厦门,现在正在等待消息。”11月27日,陈明在厦门痛苦地再次致信共产国际:“朋友们害怕接待我,因为我没有任何秘密接头暗号,他们也没有收到父亲(引者注:指共产国际东方部)的指示”,“我的几个伙伴也没有暗号,他们现在也很痛苦”。
在厦门党组织的建议下,陈明前往上海寻找党中央,仍是未果。不久,陈明得知安徽有红军活动,又冒着生命危险前去寻找红军,因区域封锁等原因再次失败。1932年1月5日,陈明在合肥致信共产国际:“河东是白军,河西是红军。沿河一百多里地所有的消息和联系都被封锁”,“我几次冒着生命危险到六安市,但因语音不同(我是福建人),又没有当地居住的证明……就被遣送回来”,“我只能返回上海,然后再决定去哪里”。
几经苦寻之后,陈明终于得到了党组织的接纳。1932年4月,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东路军东征漳州,厦门中心市委派陈明到漳州协助工作。6月下旬,陈明随红军前往闽西。
踏风凌绝顶,极目千里雪
1933年冬,31岁的陈明调任中央苏区工农红军总政治部宣传科科长。中共中央决定在红军大学中增设一个高级班,请具有较高理论水平的干部去讲课,陈明和邓小平等都被请去讲课。为了做到理论联系实际,陈明前往江西于都、会昌、兴国及福建长汀、上杭等地作社会调查,取得第一手材料以充实教学内容,对学员的帮助很大。
1934年5月,陈明任独立师政委,率领部队参加第五次反“围剿”战争。同年10月,陈明随中央红军长征,分在军委第一野战纵队第四梯队(即中央纵队干部团),陈赓任团长、宋任穷任政治委员,陈明负责教授政治理论和文化教育课。在艰难的行军路上,陈明坚持帮助同志们学习文化。他在战士们的背包上写下“红军”“苏维埃”等文字,利用战斗间隙帮助战士学文化。
陈明随队进入苗族区域后,广西的敌人派人在部队营区接连放火,一则为他们造谣红军杀人放火提供事实;二则破坏红军与当地居民的关系;三则干扰、破坏红军休整。在抓到放火者后,陈明迅速写就《放火者》一文,将敌人的险恶用心公之于众,文内还详细规定了“每连指定一排为救火排,每营组织救火队,排和班中组织运水组、扒拨组”等防火措施。
长征万里,苦中有乐。在爬雪山时,陈明与陈赓、宋任穷、肖劲光、莫文骅、郭化若、毕士悌等同志坐在山顶休息,眼下是远远近近的层峦,阳光倾泻在众峰之巅,映起万道银光,众人一时皆沉醉其中。肖劲光突然提议大家把雪当作大自然赐予的冰淇淋,众人听后纷纷拿出口缸从雪堆下层挖起洁白晶莹的积雪。肖劲光拿出用纸包着的一点糖精,郭化若和毕士悌也拿出用药瓶装着的一点糖精,干部团和上干队的十几名干部就这样就着糖精享受了一场白雪冰淇淋盛宴。
卸甲归齐鲁,利刃插敌后
1935年10月,33岁的陈明随中央红军到达陕北。11月,陈明到瓦窑堡中央党校任教。1936年,陈明赴红军大学高级科担任军事、政治教学工作,后任校教导师训练部部长。1937年8月,中国工农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陈明在总部随营学校从事政治工作。1938年10月,陈明调任一一五师政治部宣传部部长。1939年下半年,陈明调任苏鲁豫皖运南支队政治委员。
1939年冬,陈明调任中共中央山东分局高级党校副校长。 1940年春夏之际,陈明担任中共中央山东分局政府工作部部长、山东省宪政促进会常务委员。1940年3月4日,陈明在《大众日报》上发表《宪政运动与群众运动》一文,指出必须广泛发动群众,参与国家治理。1940年7月26日,首届山东省人民代表联合大会在沂南隆重举行,成立山东省战时工作推行委员会(省战工会),陈明当选为省战工会副组长兼秘书长。1941年3月23日,山东省参议会召开第八次会议,通过加强省战工会工作的决议,决定黎玉为主任,陈明为副主任兼秘书长。
1941年3月8日,陈明与山东纵队姐妹剧团团长辛锐在沂南县结婚。23岁的辛锐是济南著名的才女。16岁时,辛锐的祖父就为她在济南举办个人画展,并将所得款项都捐给了东北抗日将士和东北流亡同胞。济南被日军占领后,辛锐一家随辛锐的父亲前往沂蒙山区参加了八路军,辛锐与妹妹辛颖表演的话剧深受沂蒙山区群众喜爱,老百姓亲切地将两姐妹称为大辛、小辛。在抗战烽火中,陈明与辛锐相识相知、才情相投,结为革命伴侣。
1941年10月4日晚,山东抗日根据地为德共党员、著名记者汉斯·希伯举行欢迎晚会,陈明代表山东抗日民主政府在会上讲话。汉斯·希伯认为山东敌后根据地能够向世界展现中国人民的英勇抗战,并在会上表示:“谁要想真正地了解今天的中国,真正地了解中国人民是在怎样英勇地和他们的敌人——日本侵略者坚持搏斗,谁就一定要亲身到中国的敌后方来!”
碧血洒沂水,忠骨埋蒙山
1941年冬,日军集结重兵,由侵华日军总司令畑俊六亲自指挥,对沂蒙山抗日根据地实行“拉网大扫荡”,合击八路军一一五师师部和中共中央山东分局、山东省战工会等领导机关。
1941年11月30日,陈明率山东省战工会机关在转移中被日军意外合围于沂南县和费县交界处的大青山。陈明下令机关人员向望海楼方向突围,自己亲率精干力量掩护机关撤退,与日军激战竟日后,陈明身负重伤,身边仅存一名十几岁的警卫员吴开玉。陈明眼见日军疯狂逼近,自己伤重无法脱身,命令警卫员快跑后,三枪击倒了三名日本侵略者,最后将枪口对准自己,以身许国,用生命践行了当年所作的壮美诗句——“奋身伐贼,虽死犹荣”。
陈明的新婚妻子辛锐此时已怀有身孕,在战斗中身负重伤、死里逃生,被送到卫生所救治。1941年12月,一队搜山的日军逼近辛锐藏身之处,战友用担架抬出辛锐向外突围。奈何日军越追越近,辛锐不忍拖累战友,主动从担架上滚下,拉响手榴弹与敌人同归于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