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弘扬伟大爱国主义精神、伟大抗战精神,厦门市委党史方志室推出“铭记抗战历史 传承红色基因”专栏,讲述厦门抗战事件、缅怀抗战英烈,追忆那段波澜壮阔、可歌可泣的历史,凝聚奋进新征程的磅礴力量。
王兴芳,1911年7月出生于山东省潍县(今并入潍坊市)的一个农民家庭。1939年参加八路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团参谋长、团长等职。解放战争期间,参加过兖州、济南、淮海、上海、福州等战役,屡立战功,负伤12次,是英勇善战的“济南第二团”团长。1949年10月15日在解放厦门作战中英勇牺牲,年仅38岁,是解放厦门时我军牺牲的最高指挥员。
探寻真理,初露峥嵘
王兴芳7岁读私塾,两年后就读于当地小学,有了一定的文化功底,并学得一副好拳脚。1924年1月,王兴芳因家贫离校当学徒,先后在胶东招远金矿、渤海湾轮船公司、龙口海港码头当矿工、水手和码头工人,靠出卖苦力维持生计。此后,他阅读进步书籍,初步接触了马列主义思想,开始思考如何改变不合理的社会现实。龙口海港,当时是山东半岛的重要港口,这里的工人们工资低微,每天工作14个小时,把头们稍不顺心就打人骂人,甚至滥用私刑。为了把工人组织起来,王兴芳白天劳动,晚上挨家挨户串门,做宣传工作,号召工人团结起来,一致斗争。在王兴芳的倡导下,龙口海港很快建立了自己的工会组织。1936年4月,王兴芳领导工会为增加工资和缩短劳动时间而举行罢工。工人们行动起来,拦截船只,烧毁日货,迫使老板同工人谈判,接受了工人提出的全部条件。
浴血奋战,誓死御侮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王兴芳怀着极大的抗日热忱,曾一度参加当地的国民党军队。由于蒋介石执行片面抗战的路线,王兴芳又毅然离开了国民党队伍,重新回到码头工人中间。1939年2月,他率领130多名码头工人参加了八路军山东纵队第五支队第十三团。同年9月,王兴芳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不久升任排长。1940年9月,在莱阳城北与日伪军的激战中,王兴芳所在连伤亡惨重,连长牺牲,副连长负伤。在紧急关头,王兴芳挺身而出,指挥全连与数量上占绝对优势的敌人进行了7次冲杀,终于打败了敌人。在战场上,王兴芳被提拔为副连长,后又升任为胶东军区第五旅第二十团第五连连长、第二营营长。
在1942年至1945年的三年中,王兴芳参加和指挥大小战斗60余次,为招远县地方武装的创立和抗日根据地的建设作出了贡献。1945年2月,根据八路军北海军分区的命令,招远县大队在柳杭村改编为县独立营,王兴芳任营长。
枪林弹雨,跃马四方
1946年6月,胶东军区北海军分区独立团在山东中部偏北的黄县张家口宣告成立,王兴芳调任团参谋处长。
1947年4月,北海军分区独立团改编为胶东军区第六师第十七团,王兴芳任参谋长。1947年8月,胶东军区第五、第六、第七师组建为华东野战军第十三纵队。王兴芳所在的胶东军区新编第六师第十七团改编为第十三纵队第三十八师第一一三团,王兴芳任副团长。王兴芳和其他团领导一起率领第一一三团先后参加了胶东保卫战、兖州战役和济南 战役。1948年,王兴芳任第三十七师第一〇九团团长。11月底,王兴芳所在的第一〇九团奉命随纵队南下攻歼灵璧敌军。
灵璧战斗后,王兴芳指挥第一〇九团参加了追击李延年、刘汝明兵团和配合围歼黄维兵团的作战。12月初,该部奉命配合兄弟部队总攻安徽省宿县双堆集(今濉溪县双堆集镇)。敌第十八军军长杨伯涛在一辆坦克的掩护下,率残部向第三十七师指挥所中周庄方向突围时被第一〇九团截歼。王兴芳指挥第三营击毁敌坦克一辆,生俘敌第十八军军长杨伯涛。
1949年2月,人民解放军实行全国统一编制,华野第十三纵队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十一军,隶属于第三野战军第十兵团,王兴芳所在的第三十七师第一〇九团改编为第九十一师第二七一团,仍由王兴芳和张志勇分别任团长和政治委员。改编是与进行渡江战役准备工作同步进行的。在渡江战役中,第二七一团在江苏省靖江天生港至老庄头一线上船,于江阴以东石牌港、白沙港一线上岸。王兴芳指挥刚渡过去的两个营,逼近江阴县城东关。当发现敌人弃城出逃时,他立即组织追歼,截获物资十余船,俘敌百余人。
在1949年5月的上海战役中,王兴芳率第二七一团由高浦镇西北实施主攻。5月15日,第二七一团由柘林、旧金城沿奉贤、桥头镇冒雨急行军百余里,奔袭周浦。16日2时,占领桥头镇(题字街)后,他以一部主力抢占了天福庵东站,又于蔡家宅歼敌一部,主力直插周浦镇以北,断敌向西和向北之通路。后又率一部兵力进至镇西北张家宅,全歼反扑之敌300余人。第三十一军军史记载:“周浦镇战斗,步兵第二七一团神速隐蔽前进,迂回到敌侧后,乘拂晓朦胧之际打敌措手不及,一举突破成功,创造了奔袭战的好战例。”
周浦镇战斗后,王兴芳又指挥所在部队打了一个漂亮的攻歼高桥镇的战斗,切断了敌人的海上退路,迫敌1100余人缴械投降。
1949年8月11日,福州战役打响。8月15日,王兴芳指挥第二七一团协同第二七二团担任主攻团,向闽安镇守敌发起攻击。结束战斗后,俘敌500余人,并占领了闽安镇,迅即向马尾发起攻击。王兴芳率部占领了马尾以北高地,尔后沿七星堆、南山洲、西楼、中虎山向马尾攻击前进。攻占马尾北山302高地后,团主力从北面抵近马尾。第三营截歼正在登船的敌人两个连,缴获山炮2门,汽车20余辆。
舍生忘死,血染鹭江
福州战役胜利后,第十兵团为解放全福建,决心发起漳(州)厦(门)战役。
1949年9月25日,嵩屿战斗胜利结束,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第十兵团第二十九军、第三十一军已完成了对厦门岛的三面包围。第十兵团制定了佯攻鼓浪屿,以诱使敌人纵深部队南调增援,我军主攻厦门岛北部高崎的作战方案。根据兵团首长的作战计划,第三十一军奉命由鼓浪屿至石湖山地段登陆突破,首先攻占鼓浪屿、石湖山,而后会同第二十九军攻占厦门岛。
攻克鼓浪屿一战,关系到战役的全局。为了打好这一仗,第三十一军军长周志坚把这艰巨而又光荣的任务交给了英勇善战的第三十一军第二七一团——“济南第二团”。团长王兴芳和政委张志勇深知肩上担子的分量,多次组织干部抵近侦察,研究敌情。鼓浪屿四周多为礁石峭壁,能登陆的地段很少,而敌军又在容易登陆的地段设置了电网,并以汽油桶筑有5米高的围墙,每个突出部都构筑了钢筋水泥碉堡,形成了环形防御体系。团决定,二七一团一营、三营为第一梯队担任主攻任务,二七一团二营和二七七团二营为第二梯队,沿鼓浪屿西南第二突出部登陆突破,直插日光岩。10月14日,各攻击部队完成了一切作战准备。
15日这天,鼓浪屿显得异常宁静。太阳刚刚落山,辽阔的海面渐渐撒落一层灰色的帷幔。忽然,“啪、啪、啪”3 颗红色信号弹凌空而起,顿时,我军上百门大炮一起怒吼,炮弹呼啸着向鼓浪屿上的敌军工事飞去。顷刻间,响声如雷,浓烟吞没了全岛。“一营、三营起渡!”王兴芳站在船舷上,沉着地下达命令。十多艘汽船,每艘牵引着五六只木船,一艘紧靠一艘,一列紧挨一列,顶着风,劈着浪,向九龙江口驶去。船刚出九龙江口,突然刮起了猛烈的东北风,由于逆风行驶,船队在航行中几次将绳索拉断,离散的船只,只好提前张帆而行。
风越刮越大,急风一鼓,几十艘帆船挺着肚子倾斜着向东南方向漂去,加上敌人的炮弹如暴雨般倾泻而来,原来的队形全都打乱了,船与船之间失去了联系。有的船失去控制,偏离了方向。二七一团三连在汽船的牵引下,向登陆点开进,当距敌岸60米的时候,遭敌火力的猛烈袭击,二排被敌人一发炮弹击中,全船人员落水,大部牺牲。剩下的人员在副排长的带领下,冒着敌人密集的火力继续登上被击破的木船,用手划水顽强地向滩头猛冲。但终因敌军火力太猛,副排长和5名战士全部牺牲。三连一排、三排和二连一排等少部分队分别登陆后,连续攻克敌军数道障碍,向纵深突击,最终也因弹药耗尽,寡不敌众,几乎全部牺牲。
第二梯队的二七一团二营和二七七团二营,因无汽船牵引,风大浪急,木船在中途被风吹折回。王兴芳站在船头,十分着急:预备队上不来,等于战斗失去了后劲,突击队就要付出更高的代价。王兴芳率团指挥所和特务连部分人员乘一条帆船急速前进,在离敌岸不远处,船被敌军一发炮弹击中,3 名船工牺牲,王兴芳头负重伤,鲜血染红了脸颊。海水顺着被炸破的船洞口哗哗向上直窜,情况十分危急。王兴芳忍着剧痛指挥大家就近在鼓浪屿旗尾山东侧悬崖峭壁的火网内强行登陆,他身先士卒,率领全船战士与敌军展开激战,歼敌一部,我部大部伤亡。王兴芳在战斗中多处中弹,壮烈牺牲。这位中国人民的优秀儿子、我军优秀的指挥员,把自己的最后一滴血献给了厦门人民,献给了我们伟大的新中国。
噩耗传来,全军上下无不万分悲痛。同志们化悲痛为力量,于1949年10月17日把鲜艳的五星红旗插上了厦门岛。
厦门人民为了纪念王兴芳同志和为解放厦门而英勇献身的1000多名烈士,将鼓浪屿旗尾山命名为英雄山。当厦门人民为郑成功塑像建馆的时候,也为王兴芳修墓立碑。墓碑的碑文写着“烈宿同铭,亿万年长”,意为王兴芳与郑成功一起流芳千古,永远活在厦门人民心中。